你在家校工作中遇到过什么困惑(思想上)、困难(具体操作上)、困境(环境或需要获得支持之处)?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到的是“道阻且长”。已经接触家庭教育3年多了,确实也有不少的收获,遇到的阻力也不小,所以对当前的“家校共育”的现状还是很迷惘很担忧的。而且我也有些奇怪,现在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为什么就不能真正的推行下来呢,上至教育部,下至一些先进的学校,那些教育局领导和校长应该比我更早就接触了,但我看到的是大家还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一提到到“家长学校”,往往是家长和老师们为完成上级的任务,而不得不参加,甚至有的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叔叔伯伯等来参加的,就是为了应付,这样会有什么效果呢。其实家长也有自己的苦衷,现在社会就是这样,孩子想要“出人头地”,家长要是没什么靠山、没什么能力,只能靠走“学业”这条路,但抓了学业却忽略了孩子品德的培养,虽然德育已经提倡很多年了,甚至还有着正式的教材,但真正落实的情况确实不敢恭维,现在人们的荣誉观和价值观也有待商榷,还好现在国家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治理,并切实落实了一些措施:整治娱乐市场,治理教育乱象……
今天我给学生上课时,我调查了一下学生们有什么爱好,有什么优势,学生大多只说出一两个,打篮球、乒乓球、吃得多、爱学习、大多这几项内容,还有三分之一的没有说,有的不好意思,有的可能真的想不起来。所以现在孩子的学习目标也是不明确的,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听父母话,听老师话,让学习就学习了……
我问学生们,你在家父母都夸你什么啊,大多数学生都说“不夸啊”,还有的说:家长不说我就是好的了。这不由得又想起了我到山区学校遇到一个家长当孩子面说:“我对他都抱希望了……”有这样的家长,孩子怎么会有动力去前进呢?
而对于当下的教育环境,我自认为是在践行着“双减”的路上前进着,但我感觉很孤单,很无助,因为得不到学校的支持,家长认可的就更少了,所以我去年申请去山区学校也是去体验、感受一下住宿学生的情况。本来刚到那时和学生交流时间还多一些,但落实了“双减”之后,学校又增加了两节课后看护,学生自由的时间就更少了,晚上还有三节自习,我建议过是不是可以开展一些读书活动或是团体游戏一类的,但学校说,家长都想让孩子在学校多学习……
所以这学期我就回来了,一学期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我也更多地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回来也可以应用到课堂上,比如今天我开始给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团队一起学习进步,让他们起名字,想口号时却碰到了难题,思维固化的他们都没有想出来,所以下次我打算提供一些“组名”和一些“口号”供他们选择吧。希望能尽快调动起他们内在的激情。从另一个角度去走“家校共育”之路,如果能把学生带动起来,让学校和家长见到效果就好推广了。虽然“家校共育”道阻且长,但只要行走我们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