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疑了很久才有勇气开始动笔,思虑太多枷锁就变得愈加沉重,学习结束了,虽不知从何说起,但内心有一个声音在说“要给自己一份交代,要用文字留下来过的痕迹,要记录下此刻这份独一无二的成长。”是的,今年国庆小长假,我怀揣着一份好奇,报名参加了张文质老师教育写作训练班线上学习,因为平日里也有在记录一些教育随笔,除了记录还希望能找到一些方向。每一位老师的分享都如一盏明灯照亮着新的方向,感触最深的是“勇气”两个字,就像张老师所说:“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写作,先要有勇气分享。”三天的线上学习,我以一位旁听者的身份参与了一场场精彩的思想的旅行,线下现场的氛围热烈,每一位老师都似有无限的精力或表达,或倾听,或讨论,欢声笑语见是一种自由舒展的酣畅。线下,班主任老师每天都布置一个一千字的主题练笔,遗憾的是我都没有勇气动笔,更没勇气分享,只是在手机屏幕前默默阅读着着小伙伴们一篇篇分享。心里感叹:老师们写得真好,文质兼美、思想深刻。羡慕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反思自己,过去十五年的教学生涯我留下了什么?未来的十五年我需要做什么?第一场讲座张文质老师的《用一种治愈自己的方式来写作》似乎给了我一个清晰的回答,当自己能静下心来书写就越来越有能力照见最真实的自己,现实中我们常常容易滔滔不绝,甚至喋喋不休,在快速的语言表达中希望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而说过之后呢?是否留下了你真正的思想,还是仅仅为满足自我满足的表达欲。思考是思想的开端,它需要沉淀才有可能开花结果,写作用一种慢的形式让思考得到沉淀,“不管你怎么样写作,就是一种思考的样态。”我写故我思,我思故我在,“抓住生命中你所追求的价值,从而变成一个更为纯粹的人,在我的状态中,思考我的人生。”所以不要太在意自己笨拙的表达,先鼓起勇气去写作去记录去分享,在自己的小时代里千姿百态。
最感动的是彭峰老师的“坚持”,教过低年级的老师一定对他不陌生,语文教学内容刚换成统编版时唯一能借鉴的便是“彭峰汇”公众号中的教学叙事和教学课件,最初他并没有想象过书的模样,只是在每天的日更分享中他找到一种被需要的幸福感,便坚持了下来。到现在他已经完成了一到六年级对儿童语文教学的探究,成就了六本著作的精彩,也成就了一名普通老师成为专业型教师的精彩蜕变,彭峰老师说:“一篇篇文字代表了这段时间生命的质量。”让我很感触,教书的时间越久如果没有新的刺激,就这样年复一年上同样的教材很容易陷入一种庸庸碌碌的疲态,职业生命多么有限,选择坚持做一种持久的思考,在研究的状态中或许能突破碌碌无为的平庸,让职业生命留下痕迹。日记体、流水账、札记一切关联具体生活方式的记录都是写作,快的写作更多的关联自己的情绪和经历,教育写作需要有教育的独特味道。如果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那么教育所需要的写作是否也要经历一种慢的过程,从思维的散步到思想的驻足,从由意识的聚焦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那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主题?研究的课题,教学遇到的问题,育人中碰到的难题……想要精准的将目标“变小”,将眼光“变深”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拥有支撑的底气。如果说写作是一种输出,那么阅读便是一种输入“为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能甘于只写兔子的尾巴,专业阅读是教师打开视野的一扇窗,这也是我需要不断提升的地方。在张文质老师的写作训练营许多老师实现了“变现”出书,从读书人转变为出书人,阅读成为一种常态,写作成为一种生活。
三天的线上学习是一种精神的洗礼,是一种坚定的力量,更是一束拨开云雾的光。我也终于完成了第一次分享,虽不完美,但是却有一种舒畅和安定,就像张文质老师所说“不完美是上天意味深长的规定,而所谓完美是一种幻想。”此刻,我在心里默默种下一颗读写的种子,借着前辈们光的力量,继续出发,寻找属于自己不完美中的完美,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