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瓶老师认为,要做更有效的决策,我们就得知道它为什么会无效。
所以,早课上雪瓶老师从这个角度对如何做有效决策进行了拆解。
决策为什么会无效?小伙伴们的回答有——没有做下去,没有执行,没有复盘,不符合边界,不正确,没有成果,分工不明,做了一半,方向不对,空口白纸,没有布置等。
雪瓶老师接着提问:我们自己的决策为什么无效?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思考:我的决策无效时,是否情况类似?2023我想决策有效,做什么事情可以有效(具象化)?
有小伙伴们回复:每天读书两小时,持续写效率手册,持续早起,持续记录等。
雪瓶老师的第三个问题是:请问这样细化之后能完成吗?
雪瓶老师很肯定的回答说:“不能。”
为什么不能呢?
比如,每天读书两小时,是难还是简单?
其实很难。当我们把一件事情变成每天做的事情,存在很多风险因素,比如生病,比如公司临时有特别紧急的事情,需要加班加点没日没夜,没有留白。
这些特殊情况,会让我们无法每天完成目标,这样就让我们的行动变得非常困难。
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预留足够的弹性,没有预留足够的迭代空间。
所以,当我们把一件事设置成每天必做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容易失败的几率特别高。
真正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时间弹性、调整空间。
雪瓶老师的分享,其实也是给我们拆解了做决策的一种思考路径:
1.分析过决策为什么做不到。
2.分析为什么自己的决策做不到。
3.分析自己做不到的因素中,哪些是频发,哪些是偶发?
如果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原来频发的因素差不多。
4.因为这个频发因素我们完不成目标,那么我们怎么在2023年去完成呢?
5.这件事是否是真正可以完成的,还是自己假定可以完成?
比如,执行力就不是真正能完成的。
6.我们修炼的就是自己的稳定性,那么我们接下来需要思考的就是基于稳定性,自己设定的这件事情是否能完成?
比如,每天读书两小时,也许会有外界原因导致自己没能完成,这也是不能我们需要考虑在内的。
7.我们思考了这么多,还是有可能完不成这件事情,那这时候该怎么办?怎么样去做调整能够让他补上呢?
雪瓶老师认为答案是,需要做复盘。
为什么要复盘呢?复盘的核心是通过每周的回顾,帮助我们更加接近于完成这件事情。
在更接近于完成这件事情上,如果本周完成得比较好,可不可以超量完成?如果本周完成得不好,下一周有没有追赶的空间?
当我们经过这样一轮轮地抽丝剥茧,就会发现,最终我们会找到一个内核叫做完成。
这就是“以终为始”的思考。
雪瓶老师从能完成和不能完成两个方面进行拆分,考虑到各种可能。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拆解,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目标。
通过雪瓶老师的分享,我发现自己的最大问题还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我的思维方式还要继续学习和践行,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在我的思维中,我会希望把一件事情做到每天都发生,从而让自己能够更好地坚持。
而实际情况却是,这样做让我的时间弹性非常少,还因此产生了焦虑。
比如,我做早课复盘的语音分享这件事,它是我后来增加的,我希望自己每天都能够做到。
然而,这件事情的增加,加上工作上的事情以及自己安排的其他学习计划,让我的时间变得非常紧张,没有多少弹性,我内心总会担心自己完不成,并因此产生了焦虑。
最终在年底的时候,我有一周的时间放飞了自己。
这就是典型的凡事都想要,但是贪多嚼不烂。我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计划和安排。
另外,在今后的工作和活动,我也会模仿雪瓶老师分享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让自己能够更好的落地实践,直到形成条件反射。
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够帮助更多小伙伴走出思维误区!
以上内容来自雪瓶老师的分享以及个人的学习整理和学习经历,仅表达个人观点(๑ت๑)
我是随缘,我相信: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100%的坚持比98%的坚持更容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