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期就在网络上搜索各类育儿书籍,当时唯一的心态便是:让孩子有一个看似不错的人生,要实现我儿时未曾实现的生活。我想这大概是大部分初为人父人母的心愿。
于是,孩子来了,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和期待降临。我和所有父母一样,内心觉得自己无比幸福,因为她的到来延续了你另一部分生命,另一部分自以为傲的“基因”。然而,孩子总归是她自己,不曾是谁的。
当孩子渐渐长大,你内心总会涌出各式各样的要求攀比。比如,你要乖啦;你要多吃一些;你怎么还不会翻身?怎么还不会走路?等等。这些要求和攀比会从孩子出生开始直到结婚生子,还在不断轮回到下一代。
所谓的“育儿”
传统的育儿观念是改造孩子,让孩子变成我们理想中的样子。如果没有变成我们要的样子,就势必会贴上“不乖、不听话”的标签,说直白一点就是不能让孩子做自己。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会变本加励,无论孩子怎么做,终究还是会成为“别人家孩子”的背景版。然而,当孩子“犯错”时,每个父母似乎都会在孩子的“不良行为”背后撇清责任,孩子的错一定是孩子的问题,父母永远不会错,哪怕错也是因为孩子。
我在这样的“育儿”路上走了很久很久。
接触心理学
起初是因为带孩子的无力感让我开始要寻找自己。最后,我才明白,之所以面对孩子无力是自己内在出现了问题。也是第一次理解了那一句: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我开始看心理学文章、书籍,关注心理学专家,从中知道了原生家庭的存在意义。当你还是婴儿时,母亲或主要抚养人的情绪、回应及时性等都将影响你成年后的性格以及人际交往方方面面。因此,我也知道自己的症结所在。开始试着觉察面对孩子时的负面情绪,比如,愤怒。愤怒是所有情绪中最常出现的。孩子不吃饭,孩子随意翻东西,都会让你愤怒。你能做的就是接纳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将情绪投射给你的孩子。孩子若接收到愤怒,她定会感到不安,甚至会觉得错在自己。
然而,控制情绪并不容易。这也是育儿即育己所要学习的部分。
当面对孩子时你的负面情绪产生,你要找到情绪背后的根源。为何会愤怒?为何会在当下产生?其实绝大部分情绪都与婴幼儿时期有关。与母亲或主要抚养人的关系及婴幼儿时期的经历都会决定你情绪的触发点。当我焦虑时,或许连接到背后的根源是我的恐惧。当我愤怒时,或许是我觉得孩子没有满足我的“要听话”的要求。表面上是孩子的行为导致了我们的情绪,实则是自己曾经经历的事件触发了情绪。只有不断的觉察才能找到根源,而不将过错归结在孩子身上。
孩子是一面镜子,将我们的内在显现出来。育儿即育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