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白话试译:
徐爱问:“《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的‘在亲民’,朱熹先生说应该是‘在新民’。《大学》后文中也有‘作新民’这样的说法,这似乎可以作为朱熹说法的佐证。而阳明先生您却认为《大学》原本中的‘亲民’没错,请问您有什么依据吗?”
阳明先生说:“‘作新民’中的‘新’字是形容词,是‘能自我更新的’的意思,与《大学》首句中的‘在新民’中的‘新’字的含义是不同的,这怎么能作为佐证呢?而‘作新民’中的‘作’字却是与‘在亲民’中的‘亲’字词性一样,都是动词,但不是‘新’字的意思。《大学》后文中的‘治国平天下’等等,都与‘新’字没什么关系,而‘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些句子中都是‘亲’的意思而不是‘新’的意思。‘亲民’的意思就和孟子所说的‘亲亲仁民’相近,‘亲’也就是亲近、爱护的意思。百姓之间情感淡漠,舜便让契作为司徒,教化大众,从而使大家都相亲相爱,一片和谐。《尧典》中的‘克明峻德’相当于‘明明德’。‘以亲九族’一直到‘平章’、‘协和’,相当于是从‘亲民’到‘明明德于天下’。另外,根据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相当于‘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的意思。综上所述,‘亲’字的含义在不同的典籍中都能相互印证。另外,用‘亲民’就还含有教养的意思,用‘新民’含义就比较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