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同理心。具有同理心,才有可能对别人的悲欢喜怒感同身受。
要实现同理心,必须先卸下对他人先入为主的成见和判断,以达到“同在”或“临在”的状态。
良好的倾听者,懂得关注别人的话语里传达的感受和需要,并表达出同理心。
在我们与他人沟通的过程当中,如果对方由起初的焦躁不安变得轻松,能够从起初的不断说话变得安静下来,说明他体验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已被充分理解。 同时,这也表明我们已经做到了同理别人。
同时我们不要随意为别人的感受承担责任。
学会倾听,包括之前提及的复述,都是为了同理他人。
可有时候,我们即便作出努力,也无法或者不想同理他人,这就反映出一个深层的问题:我们自己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同理。
因为, “我们无法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他人。” 自己缺乏的东西,当然无法给予他人。
如果我们能坦诚承认,自己正处于痛苦之中,以至于无法同理他人,也许他人就能理解,不会误会我们反过来同理我们。
而更多时候,我们需要自己给予自己同理, 向内行走,聆听内心世界。
一个人,越是忠实地聆听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听到外面的世界。
换言之,只有善于同理自己,才能调整好状态,去同理他人,与他人同在。
如果对方处于强烈的情绪之中,无法听见我们的需要,非暴力呐喊都帮助不了我们。
这个时候, 只能作出另一选择,那就是离开现场,从自身寻求需要的同理心,心境调整好之后再回去。
人生在世,同理别人很重要,同理自己亦不可少。
同理心具有强大的力量:疗愈伤痛、化解危险、让乏味的谈话变得有趣,让人与人之间产生心灵的连结。
有时候,我们非但无法与对方建立有效的连结, 反而会成为别人的垃圾桶。
这个时候,我们该沉默地忍受下去,还是直截了当地阻断?
作者马歇尔提出两则建议:
一、当我们连一个字都听不下去时,就是打断的最好时机。
打断对方的目的,并非是自己发言,而是帮助讲述者与表达背后的生命能量建立连结,去体会对方心中可能会有的感受和需要。
人们有时候不清楚, 与其重复讲述过去遭遇的困难和不公,不如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更有可能获得别人的理解。
二、直接告诉对方,我们想和他建立更多连结, 并请求对方的支持。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话有益于别人,而非成为负担。
所以,有时候与其假装听别人说话,不如打断更体贴。
真诚的交流, 是心灵沟通的基础。
当你与他人建立真诚的链接,有效的沟通就能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