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6张爱玲式的苍凉与荒寒

自从大学毕业以来至今,已经足足23年了。这也是我阅读张爱玲文学的开始,读一本书是《张爱玲小说精选》,那个时候,也是“张热”时期,以致一口气读了她的大部分小说,并一直寻找与她有关的书籍,无论是她本人写的还是写她的书,都一并搜罗着,虽然很多至今也来不及读。

直到今天,再次一口气买了三本她的书,两本自传体小说《雷峰塔》和《易经》,一本散文《异乡记》。《异乡记》是以她“往温州途中的见闻为素材”的一本散文,文字 因未能找全,仅仅是断裂残缺的3万6千 多字。文字不多,但感觉一样,有着明显的张爱玲的印痕与气息。读来时时能够感受二十多年前沉浸在张爱玲的那种琐碎生活的洪荒感、苍凉感。

“不吃晚饭就睡觉,总觉得非常委屈。我这时候躺在床上,也并没有思前想后,就自凄凄惶惶的。我知道我再哭也不会有人听见的,所以放声大哭了,可是一面哭一面竖着耳朵听着可有人上楼来,我随时可以停止的。”这种身在异乡的孤苦无依感,对于异常敏感精神触角格外灵敏的她,这自然是难以承受的。曾记得她的那句经典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不难看到她在繁琐的人生生活中体悟的苦痛与无奈。无独有偶,在《异乡记》,她用另一个情境诠释了它:“生命是像我从前的老女佣,我叫她找一样东西,她总要慢条斯理从大抽屉里取出一个花格子小手巾包,去掉了别针,打开来轻轻掀着看了一遍,照旧包好,放回远处,又拿出个白竹布包,用一条元色旧鞋口滚条捆上的,打开来看过没有,又收起来,把所有的包裹都检点一过,她自己也皱起了眉头说‘咦?’然而,若不是我在身边着急,她绝不会不耐烦的,她对这些东西是这样的亲切——全是她收的,她找不到就谁都不要想找得到。”这是典型的“张氏”生活感悟,用生活之体验来应证生命之感受,把抽象具体可感化,形象贴切的比喻或类比,直导生活活生命深刻且哲理性的觉悟。

文字中更多的是“张爱玲式”的苍凉感。“我呆呆地看着,觉得这真的是‘即是当时已惘然’了。”“看着这熟悉的东西,我不禁对上海有咫尺天涯之感了。”“听到闵先生的声音,仿佛见了亲人似的,一喜一悲,我一直算是睡着了没作声,可是沿着枕头滴下眼泪来了。”“为很少的一点钱,令人看了觉得很惨然。”“在这地方看见周曼华李丽华的倩笑,分外荒凉。”“淡米黄的阳光照着,不知为什么有那样一种惨淡的感觉。”“那一刹那,好像是在生与死的边缘上。”“太阳像一条黄狗拦街躺着。太阳在这里老了。”“阴天,户外是太寂寞。”“扮演的都是些‘古来征战’的事迹,但是那声音是这样的苍凉与从容。”“笛子又吹起来,一扭一扭,像个小银蛇蜿蜒引路,半晌,才把人引到一个悲伤的心的深处。”给张爱玲如此感觉的无非是生活中一些琐碎细小的事物或情境,如此之景物也能激发她生命深处的苍凉与荒寒,无非是因为张爱玲的生活环境与生命底色所致。

同样的心灵底色,也有苍凉之外的不少“可爱”之处。正如张爱玲的另一名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饭盛得结结实实的,一碗饭就像一只拳头打在肚子上。”“她仰着头,合着眼,朱唇微微张着,好像等着个吻。”“饭店里流利的热闹满到街上去 。”“那外面虚无缥缈的,她好像把一盆水倒到碧云天外去了。”“完全去了毛的猪脸,整个地露出来,竟是笑嘻嘻的,小眼睛眯成一线,极度愉快似的。”“它(小黄狗)嗅嗅死了的猪脚,不知道它下了怎样一个结论,总之它很为满意,从此对于那只猪就失去了好奇心,尽管在它腿底下钻来钻去,只是含着小,眼睛亮晶晶的。”“把大快的肉堆在桌子上,猪头割下来,嘴里给它衔着自己的小尾巴。为什么要它咬着自己的尾巴呢?使人想起小猫追自己的尾巴,那种活泼的傻气的样子,充满了生命的快乐。”“有时候,在潮湿的空气里,炊烟久久不散,那微带辛辣的清香,真是太迷人的。”“在一个小地方充大人物,总是那么可恶——简直可杀。”虽然“生命是一袭爬满虱子的华丽的袍子”,但是,依旧可以在里面发现不少的人生快乐,那是在张爱玲的苍凉生命底色中存在着人生的可爱。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去品味这难得一见的可爱,也还是蕴藏着那浓得化不开的苍凉与荒寒。

归根结底,张爱玲的文字,是从沉淀了她一生身世的苍凉与在短暂人生的深刻体悟,尤其是她对人性的透彻领悟,那是浸润血液和寒透骨髓的悲凉与凄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