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一个技能进阶培训班,上课的老师,功力深厚,水平自然也没的说。但是,总觉得表达能力欠缺,要让一个新的知识快速让新人接收,最好的办法是类比,当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这个技能肯定是必备的,但是,技能的高低也是有差异的,他使用的类比总是很蹩脚,有时候用的类比是个段子,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印象很深刻,但是感觉不到他的类比和他真正讲的知识之间没什么关联。
以前在课堂上,在教科书里,经典的类比有助于学生瞬间理解原本很难理解的知识。
小学教师用煮熟的鸡蛋类比地球的构造,使得小学生一下子理解了他们不可能亲自体验的知识——谁有能力劈开地球看看呢?中学教师用太阳系的构造类比原子的内部构造,使得中学生一下子理解了他们不可能亲自体验的知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拥有足以观察原子内部构造的场离子显微镜的。更为神奇的是,中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依赖于一个无法通过个体体验来获得的经验知识——太阳系的构造。
把类比当做辅助理解的手段,要关注“像”的地方,而不是不像的地方,这不是重点。 -李笑来
如此说来,认为老师的类比不恰当,那么肯定是不相似的地方太多,我把自己的理解重心放在了不相似的地方,最终的结果肯定是越来越难理解新的知识。
但是大多数人都缺乏这方面的训练,骨子里忽视了“约等于”与“等于”之间的区别,逻辑因含混而自觉非常自然 。
不小心混淆了“像” 和”是“的人,比如我,在用类比理解新事物的时候,下一步要犯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 -- 因为新的事物已经等同于旧事物了,那就没有需要理解了。更没有研究的必要了。
老师还会用他的类比继续讲下去,因为找到一个好的类比真的很难,老师也在努力,但是我如果想要理解,就必须改变学习重心,把重点放在”像“的地方,而不必纠结不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