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这本书的经历着实谈不上美好。工作五年之后的某一个下午,我急切地想要换种生活,换个方向,便毅然决然地辞职考研。但我似乎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低估了考研的难度,是的,我失败了。即便不愿承认,但这对我打击颇大。不仅使我陷入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中,也令我失去了对自己情绪的掌控力,时而暴躁,时而低落。
但庆幸的是,始终有人提醒我,此时此刻的状态是正常的,但不可沉溺于此。如果无法通过自己调整来摆脱这种状态,那不妨借鉴一下他人的经验。而我最后选择借鉴“蛤蟆先生”的经验。
书中的蛤蟆先生生病了,但他自己并无察觉,即使“症状明显”——他着装邋遢,神态萎靡,寡言少语,似乎之前那个精神抖擞、幽默健谈,着装得体的人是大家臆想出来的。他的好朋友们虽然很担心,但对此无计可施,直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家心理诊所的广告。蛤蟆先生不想让好友们失望,便不情愿的去见了心理医生。而之后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经过十几次的谈话,蛤蟆先生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方向。变得更加坚定、自信且富有责任感。
这本书很薄,读起来轻松的同时也极富启发性。书中的心理医生自始至终从未给过蛤蟆先生任何答案或所谓的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但通过其耐心的问询、无条件的支持以及尊重,最终和蛤蟆先生一起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和调整方法。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都在调整自身各种的情绪。但如果某一天自身的调节机制失败后,请不要吝啬寻求外部帮助,和他一起努力地改变现状,定义生活,定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