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做某事的一套程序,代表着完成某事及可见的结果。如,及冠礼、订婚礼、除夕团聚、就职仪式……无一是宣布某事。经过某个仪式,意味着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事项,同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问题是很多人觉得那不过是个“仪式”,对自己来说没啥感觉,没啥改变。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不稀奇,也不意外。仪式,说到底就是一套礼仪,人们约定俗成的某时某刻做某事的普遍做法,算是一种文化传承,但它算不上一套道德标准。比如,北方讲“冬至吃饺子”,那一天家家户户做饺子,万一你忘了没吃怎么办?无所谓了,没吃就没吃,想吃再补上,它仅代表着冬天真的来临了,需要防寒保暖了,是一种提醒类的礼仪,并不是说冬至不吃饺子今年你真的要被冻掉耳朵。对于道德标准,则更多的是从内心来认同,如果你不认同,做了违反道德的事情,会受到谴责——无论它来自社会还是来自内心。
这并不是说仪式感不那么重要,恰恰相反,仪式感的价值在于从“象征性”的外在的东西向“承受性”的内心转变过程。这是仪式感对当事人发生作用的根本机制。比如说,道歉是一个仪式。如何道歉才能够让自己好过一点,真的表现出歉意,做出改变呢?那就要在道歉之前,从内心里真正认识到自己行为(言语)的不恰当性,给他人造成了伤害。如果没有这个内心“认同”的过程,仅仅走一个仪式,说一句“I am sorry!”不但致歉者心不甘情不愿,并在这个仪式上表现出这种“我没错”的姿态,而且受歉方也不会接受,因为仪式走的不是那套可以令人满意的程序(流程)。
由此可见,仪式感是一种修养,是内化的过程,是认同的过程,是在此基础上履行的一个宣告,而不是走形式。情人节,仅仅是送花,送礼物吗?显然不是,要从心里爱对方,在一天的仪式中从各种细微之处表现出来。比如,送礼物,倾听,陪伴,做家务,带孩子等等,通过这些举动,让对方感受到你对她的温暖和爱。而这个仪式,给你提供了一个表达的机会,履行仪式感就是要去完成一个事项。
有的仪式感非常重要(沉重),是一种重要的表达(宣泄),比如亲人的无常,通过漫长的仪式过程,情绪得以舒缓,内心不再那么悲伤。有的仪式感比较轻快,让人们有个适应的过程,比如就职典礼,它对就职领导很重要,但对其他人而言仅仅是一种社会适应的序幕。
你认知里的仪式有多少决定了你会有多少种表达的机遇。仪式是学习的过程,可以不断增加仪式的数量和种类。随着年龄的增长,仪式感会增多,也可能会减少,因为你可以决定什么时候要表达什么,也可以决定在那个时候不在表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