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物的第1个层级,我们处在愚不可及或者狂热迷信状态,根本不会去思考,因为在200以下的低意识能量状态,我们会偏执地认为自己是绝对以及肯定是正确的。
但是,在突破200能量级以后,我们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反应,然后慢慢地脱离外物的控制,摆脱狂热和蒙昧无知,开始学会了理性思考。
当我们开始去思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且能够看清自己。在大脑意识觉醒,并学会思考的那一刻,我们便开始进入了格物致知的第二个层次——理性。
什么是理性?从科学角度来讲,理性是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从儒释道三家来看,理性不仅是佛家讲的因果,也是道家讲的道理,还是儒家讲的本末、终始和先后。
《大学》开篇提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谓万事万物的联系,不仅存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还有时间上的变化规律。任何一个事物都有本和末,既有根本的东西又有非根本的东西,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开始也有结束。在空间上知本末,在时间上懂先后,其实这就是理性的表现。
理性的第一个表现是思想。从字形来看,思是心的上面个十字象限,对进行分析,此为思,也就是逻辑思维;想,是在心的上面出现了一个图像,通过想可以建立各个画面之间的联系,这为想。合起来理解,理性就是思想。
西方历史上有两次重要的意识觉醒运动。第一次意识觉醒是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第二次意识觉醒事件是17世纪及18世纪发生在欧美地区的一场思想及文化运动——法国大革命。
从格物致知的角度来看,文艺复兴是西方意识能量层级变迁的启蒙运动,让人类从愚不可及和狂热迷信的低能量状态开始向高能量的理性意识能级转变,而法国大革命是完全将理性作为思想解放的核心,直接促进了西方整体意识能量向理性能级的跃迁。
理性的第二个表现是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考虑问题有逻辑,比如思想有逻辑、语言有逻辑、行为有逻辑。你的理性越强,思考问题的逻辑性越明显,相应地情绪化反应自然也就没有了。所以,理性越大,情绪化就越小。
情绪化的代表就是动物性,是愚不可及,是狂热迷信,而理性的代表人物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里塑造的诸葛亮,都是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人物形象,在一个个历史事件中散发出着理性光辉,几乎看不到他有情绪化的一面。
在处理任何一件事和任何一个人的时候,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的关键在于理性,他能够看懂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时空之间的联系,意识能量水平达到“理智”所代表的400能量级以上。
比如大家都听过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为什么诸葛亮能在三日之内造出十万之箭呢?《三国演义》中记载,诸葛亮说自己不仅通晓天文地理,而且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三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这就是时间上的理性。
再比如,火烧赤壁以后,曹操大败,仓皇逃命。诸葛亮安排三路追兵去截杀曹操的残兵败将,还料定曹操本人必从华容道败逃。在分配任务时,诸葛亮派关羽带领最后一路追兵围堵曹操,并叮嘱关羽一定要亲自出马。因为这样的话,曹操这一次必然会跑掉,为什么他能够做出这种预判?
也是因为他的理性使然。因为诸葛亮在当晚夜观天象时,发现曹操命不该绝,于是考虑到曹操对关羽有恩,关羽定会念在过去曹操厚待自己的恩义情份上,不顾要活捉曹操的军令状放了他。因为关羽是一个非常讲义气的人,不管是谁对他有恩,那肯定是有恩必报,但是如果换了赵云或者张飞就不会这样了。另外,出于长远考虑,当时刘备势力不及吴国,如果这时灭掉魏国,那吴国定会全力攻击蜀国,使蜀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由此可见,诸葛亮不仅深知时间和空间的理性,而且对人性预判也十分精准,每一言每一行都是从理性内核里迸发出的理性光辉。
理性的第三个表现是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理性的基础就是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就是力量,而运用越多的知识,可以使我们的理性之光发挥的作用越大,甚至最终改变我们的命运。
如何提升自己的意识能量,让自己处于理性的状态呢?答案就是多读书,多学习。不是说,高中大学毕业了,就可以不读书,不学习了,而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并且还要根据自己的家庭和工作角色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
比如在生活中,初为人母的新手妈妈,需不需要学习呢?当然需要,不仅要学习如何照顾小宝宝健康长大,而且还要学会如何教育子女好好学习,长大以后能够考上好大学,甚至希望能读完研究生再继续读博士,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在工作中,职场小白的也需要学习各种工作内容,不断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技能,并且学习也是长期的,等加薪升职或者调换岗位之后,依然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所以说,理性的基础就是认认真真工作、认认真真生活学习。在没有学会格物之前,我们都处在被物格的低意识能量状态,即情绪化的状态,完全沉浸在本能反应里,而做到格物以后,我们的大脑能思能想,能够不断学习,并运用更多的知识来能思能想,从而获得理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