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蓝,铺展天空。
蓝,弥漫大地。
很年轻、很年轻的时候,生活就像阳光下最蓝的大海一样,璀璨晶莹地在面前铺陈开来。那种少年情怀,有一点像刚刚发起来的发面团一样,那么洁净,那么不确定,那么香,不可遏制地成长着。盼望着许多事,可并不着急。那是阳光下明净的蓝,少女时代的梦断蓝桥。一世只爱过两次的蓝,一次是爱上蓝色的他,一次,是爱上更蓝的他。这些生命中最初的蓝,因此蓝得深沉,蓝得人想掉泪。这些一生都无法到达的蓝,从此蓝得长久,蓝得遥远。
青春时节,喜欢浓烈的色彩,色彩中格外敏感于蓝与紫。西方油画作品中喜欢莫奈的睡莲,莫奈一生画了那么多的蓝紫睡莲,就像他一画再画夕阳下的稻草堆。丝一般的蓝绿色水藻,朵朵浮于水面的淡然睡莲,在莫奈笔下用浓重的色彩予以表现,那种紫红色和蓝绿色的配合,漂亮得超乎现实,一种令人过目不忘的几何化组合,色彩无比鲜明,艳丽到忧伤的程度。如果你长久地凝视莫奈的睡莲,将看到颤动的笔触在闪烁着色彩,每一抹色彩分明都是挣扎的纠缠。但当你目光远离它,这一切又回归成一片沉静的安祥。分不清哪里是水面,哪里是倒影,淡蓝和深蓝的水,到底是天空还是池塘?
有了一定阅历之后,喜欢的蓝色,不再是浅淡宁静的粉蓝,也不是娇艳妩媚的孔雀蓝,更不是深不可测的湖水蓝,我喜欢的是带着贵气和神秘、相当幽深的深宝蓝,这种蓝带给人的感受是什么?想象一下秋日的明月,蓝江如练,月华如霰,风过,清辉散落,洒下一片温柔的记忆。走过了那么多的崎岖路,日记,是随着日子而流转,随着心情而起伏,年深日久,那厚厚的纸页。不知是不是可以连成一幅美丽世界的地图,内心幽明交替的世界。一枝笔疾走着,一页一页,深蓝浅蓝的泪痕啊!写,一直写,把那些日子记下来,这就是生命最好的珍藏了。将过去的时光,酝酿成蓝色的海洋。回忆在心底,那是飙风吹不落的生命之花,怒放在时间高耸的树顶下,吐出一片蓝幽幽的小瓣尖。
作为中国人,天性就喜欢蓝。京蓝毛蓝,品蓝翠蓝,老蓝宝蓝,洋蓝月蓝……这就是中国的色谱,这哪里是名词,分明是姹紫嫣红的缤纷花朵从天撒落!千古闺阁的绣篮里,五色丝线,深情依依的是花青、群青、鸦青和靛蓝。中国颜料都有一个特点:它们的前缀大多是一些植物或矿物。它们组合在一起时,顿时使色彩有了生机,有了活泼泼的灵性;而它们背后是一双中国眼睛。青出于蓝胜于蓝,古典诗词中的佛青、回青、藏青,它们一旦吟出来,就是蓝关马不前,蓝田玉生烟,就是“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蓝。
青花蓝,是民间中国的容颜,是素与雅最完美的结合,是中国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颜色,兼具儒家的温度、道家的洒脱和墨家的勤朴。中国的士,“居庙堂之高”时,往往喜欢黄金黄;“处江湖之远”时,往往喜欢水墨黑;但他们内心深处喜爱青花蓝。青花蓝,尽在青花瓷上。青花蓝,尽在蓝印花布里。农业中国男耕女织,织的就是蓝印花布。“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好一个如茵绿草与蓝印花布作大背景的红火江南。遥想往昔,天空落了细雨,紫燕轻轻掠飞,在一座石拱桥上,点染几点桃红,几滴瓦蓝,身着蓝底白花衣衫的女子,微微低着头婀娜而来,如水的眼眸,尖尖的下巴,美如水乡一尊青花瓷。她撑着一把油纸伞,袅袅婷婷沿着青幽幽的石板路走来,似一朵雨中荷花,有着淡雅的芬芳。醇酒般的中国美,不多一点浮夸,不少一点精致。
仍是爱着那一片蓝。多少年了,唯一能够安慰我的颜色。景泰蓝的首饰盒里留着岁月的涟漪,那一件青花瓷旗袍箱底藏。拍响千古弦上的蓝,掉进一片温柔的沼泽地。每个日子,都染上淡淡蓝:一池塘深蓝浅蓝的风信子。最爱蓝色月光里的倘徉,那样深的温柔,行经处,湿意流淌,一片蓝芬芳。想家的时候,把自己裹进一团无语的蓝色里。于是,便有一只手,轻轻地抚慰,在那心疼的地方。轻轻地,轻轻若蓝。
莫名地爱上了蓝
像天空想起蔚蓝
像海水爱上湛蓝
像喜欢蓝色的你
穿一条白裙走出白房子
山随着蓝,水依着蓝
徐徐经过一片蓝色记忆
蓝色悔恨 蓝色孤独
用一滴蓝去染透生命
初恋是浅蓝
苦恋是深蓝
刻在骨头上的蓝
青出于蓝胜于蓝
为你留下蓝灰烬的蓝
天堂的蓝梦境,蝴蝶的蓝泪珠
水盈盈,天蓝蓝
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
灵魂是天空浅蓝色的衣裳
我把它留在海边的峭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