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中的温和面质

中原焦点团队网中27苋华坚持分享第53天2021.3.24

所有的咨询技术都是一种哲学的反映。

就如SFBT的温和面质。

在一些咨询派别中,会有“不合理信念”这样的意识,咨询师会针对此进行质询,以促使来访者面对自己想法的扭曲。有时候,来访者对事实的表述前后不一致,咨询师也会进行面质。

但是,全然相信来访者是自己生命专家的SFBT却会采用不一样的方法,这便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温和面质,或者叫“温和挑战”。

一、温和的背后是相信

有些来访者前来咨询的时候,认为事情都是别人引起的,期待他人做出改变。面对这种情况,温和面质的技术就可以相继登场。

例如,一个打孩子的家长前来咨询,在前面的表述中,都是希望孩子和妻子做出改变。他打孩子是出于中国传统的“打是亲,骂是爱”。

咨询师回应:“我知道你是个传统的父亲,并不认为打孩子是一个问题,但是当你用打孩子的方式去表达意见的时候,你想让孩子和家里人同时看到什么?”

这样的问句,一是强调了来访者打孩子是“表达意见”,二是有“想让孩子与家里人看到什么”的善意,这就体现了SFBT相信来访者所思所做“一定有个重要的理由”的人性观。

认为当事人所思所做“一定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是一种全然的相信。

这种相信,背后一定是可以HOLD住一切的见识与格局。

心理学家麦基写过一本《可怕的错觉》。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带着自己的主观感受去看事物的时候,一定会从客体身上去佐证自己的见解。

拿上面这个案例来说,当你相信这个男士是有问题的时候,你一定会从他身上去找各种问题,而当你相信他是自己生命的专家的时候,你便会从他的一切行为中去探寻资源。

二、面质的朝向是目标

温和面质虽然温和,但毕竟是面质。

一般来说,如果当事人可以回答你的面质问题,这就说明他经过了思考过程。

即使当事人不会马上承认自己的问题,也会在思考的时候,产生“自我面质”。所谓自我面质,是指自己内心向自己的设问。

例如,一个辍学的孩子说“我觉得我不上学会比上学更有成就”。

SFBT的咨询师会回应:“发生了什么事,让你觉得不上学会帮助你取得成就?”

接到这个问题的孩子会在回答时把自己的思考放进去。

接下来的晤谈,可能会让咨询朝着当事人的目标前进一步。

比如有的孩子可能是想为家里解决经济上的困难,有的是有自己独特的生涯规划,而有的,可能是因为某一些问题自己无法面对。

不论怎样,只要来访者接了这个问题,咨询师便已经激发了当事人的希望,一种朝向当事人目标的正向运作气氛也就形成了。

上面的自我面质,是一次自我反省的过程,有了自我反省,当事人会更好地面对现实。

三、好奇的语言是尊重

作为后现代心理学派的代表,SFBT注重"听选建",注重捕捉来访者述说中的一切优势资源去共同建构。怎样让“面质”显得“温和”?好奇的态度与语言呈现是关键。

温和面质的目的是“澄清”。当遇到来访者说话内容前后矛盾或不一致时,需要使用这项技术。

来访者的这种不一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来访者说话前后的态度不一致;

来访者的信念与行为之间不一致;

来访者前后的行为不一致;

当咨询师带着好奇的态度去面质时,来访者一定能感受到不被评判的尊重。

比如,当一位女士抱怨说,她“一天也不想要这个婚姻了,因为天天吵架,一直吵了很多年”的时候,

咨询师一定会带着好奇回应:“听起来你们天天吵架,吵了很多年,而且一天也不想再和他一起生活了。不过是什么原因你们没有去民政局,而是来到了这里?”

这样的回应,会促使来访者反思所言:生活中是不是天天吵?是不是真的要离开这个人?

当咨询师带着全然的尊重去澄清来访者思维逻辑的时候,希望也就即将产生。

这正是温和面质的神奇之处。

一一《焦点研究院》 焦林芳

#见贤思齐,知行合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