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近几日偶尔喊心口疼,小小人儿,捂在胸前的手掌下,那稚嫩的心脏竟突突跳得又急又乱。忧心之下,今日一早七点多,我便匆匆携她奔赴医院。
挂了儿科主任的号,诊室里倒是安静,只有他一人端坐。
我详述了孩子的不适,主任只抬了一次头,目光随即落回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动,打印出一张检查单——竟是一连串项目:心脏彩超、心电图、心肌酶谱……我连忙道:“主任,我们只做心脏彩超就够了吧?”他眼皮未抬,只把桌上的付款码往前推了推:“来,扫码付款。”那语气平淡如白水,却是不容分说。
我喉头一紧,只得掏出手机扫过,数字一跳,八百多元便无声无息地流走了。
在迷宫般的医院里奔波到近午,检查结果终于都攥在手中,一张张纸片如同通关文牒,最终却都指向“未见异常”四个字。
主任翻看报告,轻轻“嗯”了一声,随即鼠标轻点:“开点药预防一下。”三盒药名陌生的冲剂,又是近两百元。我下意识脱口而出:“啊?这么贵!”
他脸色骤然一沉,眉峰蹙起,几乎是斥责了:“三盒药才这么点钱还贵?来,扫码付款!”
那声音里竟带着一种被冒犯的冷硬。
排队取药,拿到手才发觉一盒药不过六小包亦即两日的量。
捏着那轻飘飘的药盒,记忆蓦然刺痛——去年冬天孩子肚子疼,孩子爸爸带她去看病,不也是这个主任?
当时开的,分明就是一模一样的药!家中柜子里,甚至还有两盒未开封的,孤零零躺着,因为女儿喝一口便吐,根本咽不下去。
走出医院大门,正午的阳光灼人眼目。
我牵着女儿,心却像被浸在冰水里,心满溢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荒芜。
早上七点离家,此刻归家已过午后一点。一千多元钞票,换来了几张写着“正常”的纸,还有几盒注定要搁置到过期的药——这奔波劳碌的一天,最后竟只换来一种无力的心酸。
所谓“预防”,竟如此成了无底的口袋;而“正常”的宣告,反倒令人心悬在更深的不安里。
我们怀着信赖将孩子的健康托付出去,最终却换回了沉甸甸的账单与轻飘飘的纸片。
这沉默的代价,唯有自己默默吞咽。
人潮涌动的医院里,每一个窗口、每一台机器都像一道闸口,钱币如水流淌,只留下疲于奔命的普通人,在机器冰冷而高效的吞吐中,徒然抱紧一怀空茫。
那被扫走的何止是钱?更是寻常父母托付给白衣的一点卑微信赖,如今零落成尘,踩在脚下,无声无息。
我们不怕排队,不怕奔波,不怕花钱。
怕的是——在最需要专业与温度的时候,看到的只有流程与冷漠;在最需要信任与解答的时候,听到的只有一句:“扫码付款。”
这一千多块,买的不只是检查和药,更是一次被忽视的焦虑、一段被消耗的信任,和一个母亲在权威面前的沉默。
愿每一个走进医院的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愿每一位医生开出的,不只是处方,还有人心的温度。
——一位疲惫的母亲,写于归家途中。
安子觅 2025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