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做一件事情,变得越来越急躁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是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想证明自己,渴望做出成果来证明自己的一种心理倾向。
然而,正是因为渴望出成果,就使过程变得越来越急躁,反而失去了做好事的智慧力。
在很多次小事上,我做着做着变得特别急躁,焦虑不安。不断地着急,怀疑,想做出结果,好向自己内心证明自我。
这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
还是一种“自己必须很优秀,才是有价值的”观念,左右了头脑。也就是内心无法接受平庸的自己,唯有一些好的结果,能够证明自身是优秀的,有价值的,才会让自己感觉良好。
这种观念不对吗?
几乎没什么问题,在这个现实世界里。优秀的人,确实价值更高,不优秀就没什么价值,不被世人所认可接受。没毛病。以当下的评判标准,赚的钱的多的人,优秀,价值更高。
所以我内在的这种观念其实没有错误,在人与的社会现实比较里。
但是,从人道上讲,这又是一种完全没有人性的观念。这个观念里面,只有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动物界的生存法则。
它缺乏的是什么呢?我觉得缺乏的是高级动物的人道里面的“爱”。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庭都缺乏这个东西。
从小我的家庭里也没有爱,当自己做的好的时候,表现乖巧父母表扬,当自己做的不好,父母不满,给父母丢面子就严厉批评。
这些本身不是问题,现实社会就是一个遵循着一定行为标准,价值准则的系统。
问题是,父母过多的以功利性的姿态面对孩子,很少没有条件的,而只是爱孩子,给予孩子关爱,支持,温暖,陪伴。
有多少父母懂得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支持,陪伴的重要性呢?
家庭里缺乏这种“爱”的情感流动,自己感受不到爱,从而也不懂得爱自己,也以同样的功利性姿态要求自己,一定要有好的成果表现自己才是值得存在的,否则就是没有价值。
内在的自我造成无数个时刻,做事情时,总是以成果表现来评判自己,造成难以觉察的精神内耗,影响了潜在的能力发挥。
究其原因,不过是从一个没有爱的家庭走出来的。
当谈到爱的时候,“爱”这是一个多么理想的词,现实世界里能够有“爱”的人太少了,它需要爱人者走出自我,付出,陪伴,支持,宽容。
有爱的人,就像是我们的“天”与“地”一般,默默的陪伴着人类,无论一个人表现的多么糟糕或多么坏,天地永远在那里,默默的给人空间呼吸,给人地盘站立。
天地是那么宽厚,仁慈博爱。它对万物一视同仁。
也许做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做自己的“天”和“地”,不要带着评判去看自己,即使生活在社会,需要有好的表现和成就,但仍相信自己,在没有好的成就时,给予自己支持,鼓励和陪伴。有爱的人,他才不会有后顾之忧,不会怀疑和内耗,心是平定的,他的所有精力都会专注放在事情上,而不是分心在自己需要有好的表现才行。
今天是高考第一天,高考的学子们,如果过去的生活中能够被爱着对待,相信就能放平心态,从容面对这次考试。
而那些有着“需要拿出成果,来证明自己是有价值优秀的”观念的孩子,无疑是一场心理与智力的博弈战。
我们家孩子今天放学看起来不开心,原来语文这次单元测试有点难,只考了70多。没想到分数在他心目中变得这么重要。写这篇文章突然让我认识到,他对成果的渴望。老师的价值观已强烈影响到他。
人性里,谁不渴望得到爱呢?
因为想要爱,所以渴望表现得好来得到爱。
因为没有得到爱,于是更加在意自身的表现,想要表现好。
因为在意表现,结果更表现不好,于是更不爱自己,更不满意自己,更渴望表现好。
人就在这样的没有爱的环境里,不断地恶性循环,直到灭亡。
当自己就是爱的天使,是自己的天与地时,那就不需要证明自我,是好是坏的我,都会有一个人陪伴着,那是“自己”的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