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丈夫有个坏毛病,袜子脱在哪里丢在哪里。妻子一直念叨他,可他就是不当回事。后来妻子放弃了唠叨,他却突然有一天决定试着把袜子脱到脏衣篓里去。结果才三天,妻子就感动得不行。
后来他意识到,这个小小的举动,不是帮妻子保持了环境,减少了家务,而是让妻子感受到了他的在意。
这是中国台湾《商业周刊》创始人金惟纯,在樊登读书会上分享的小故事。
亲密关系就是这么微妙的东西,惊天动地的筹划未必能改变什么,生活中最不起眼的举动,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整理家,整理亲密关系》就是一本连接生活日常和家人关系的书,它在告诉读者,相比于整理家,整理我们的幸福才是重要又必要的事。
作者殷智贤是资深媒体人,生活方式深度研究者。她对时尚家居、生活美学有丰富和独到的见解。
在作者看来,对家的整理收纳,包括家务在内,都只是一个最“经济”的方案,通过整理的动作,可以最划算地发现一些影响幸福的问题,改善我们的生活。
这本书有很多看起来舒适、让人很向往的生活图片,在细节里,让人更容易领会到文字里的含义。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心”、“人”、“物”的角度,娓娓道来整理家对关系的重要意义。
环顾你的房间,它就是你当下心里的样子
看到不等于看见,当你打开门,真的想要看一看家的样子的时候,或许你会生出很多问题。
这是我喜欢的环境吗?还有多少家务没做呢?这件东西放在这儿,我好像很不舒服,那家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家里的风格还需要变化吗?如果把这里改一下,是不是会让每个人更满意?
物品和空间虽然没有生命,但它们却反映着每一个居住者的喜好和个性。人的言行或许会掩饰真实,但他所营造的物质世界,却骗不了人。
用心观察你的家,就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你的家人,或是对彼此的想法产生好奇,家人间的情感也就有了更多流动的可能性。
其实,做家务、整理房间,并非是生活琐事,而是亲手打造理想生活的途径。
如果能带上“为了让自己和家人更健康、舒适、自在”的想法,整理家就不再是麻烦,而是为了幸福在努力。
整理不只谈收纳,更是谈情说爱的过程
观察房间就能加深对家人的了解,那动手整理房间,就更能表达对彼此的爱。
单说收纳,更多被理解为体力劳动,或者彰显很多人不可打破的偏好。
其实收纳方式,呈现的是对自己和家人在意的程度。
很多男士的衣柜只能占到1/4、1/5或者更少,看起来是男士的衣服少,但事情不能细想,往往情绪低落、状态不佳的时候,很容易唤起男士们不被重视、甚至是委屈的感受。
包括孩子、老人的东西,是不是能按照他们习惯的方式收纳,会成为他们感受自己是不是被尊重,是不是值得爱的标志。
每个人自己的东西,是精致珍爱的,还是不喜欢凑合用的,对一个人的自我认可有很大影响。认为自己自信值得,还是不配拥有、不配被爱,你的房间就是你的答案。
想要互相关心起来吗?别只按照自己的意愿打理你的家,带上家人一起,不是任务,更不是命令,而是全家人的一项幸福活动。
越整理,越放大对彼此的在意。
最终呈现的效果,相信每个参与的人都能感受到。
抓住家人的需求,就不存在不会整理的问题
整理是人们觉得既简单又复杂的一件事。往往那些质疑“谁还不会整理房间”的人,更不容易收到满意的效果。因为他们太小看整理这件事了。
其实方法千千万,最核心的方法是“用心”。每个家庭的整理方式都是个性化的。
唯一的共性就是协调全家人的需求。
了解和接纳差异,才是整理好的关键。整理的目的不是千篇一律,是让每个人都能在家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单指物理位置,更是被放在心上的位置。
如果老公喜欢睡前喝一杯茶,你就不必强求床头柜上不能放水杯;如果孩子不愿意按照你的建议分类图书,就接受孩子的分类方式,只要能方便他(她)们阅读就好;如果长辈总舍不得扔东西,辟出一块区域给他们,牺牲了空间,却换来了心平气和,减少了不满和怨气。
家里不同的房间,无外乎遵循“卫生、方便、分类清晰”这几个原则。但在家人的需求面前,一切都是可以被调整的。
唯有能留住家人的房间,才是真正实现完美整理的家。
写在最后
整理家,说到底,不是家务,不是家庭主妇的天然职责。
整理家是提升家人幸福感的仪式。
幸福本身是一个很不容易抓住的东西,更多停留在人们的感性认知里。那通过整理家,就能在自己和家人的物品当中,探究到平时不关注的信息,了解彼此,推着你们一起走向幸福。
用心加动手就可以改善生活,改善亲密关系,难道不是最划算的幸福秘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