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
“如果一个人上班很快乐,要么他刚入职,要么他要离职了,要么,他疯了!”。
不论进入的是多大的公司,在公司两三年之后,那种刚入职的激情、迫不及待想上班的心情全消失了。
明明工作待遇不错,同事关系也和睦,却总有一种“我再也干不下去了”的感觉在心头萦绕。
问题出在哪里?
1
职场倦怠,
职场白领的“三年之痒”
其实,问题可能不在公司,也不在你。
这只不过是职场发展的「自然规律」撞上了人性的真实需求。
研究显示,工作倦怠期通常在工作3-5年后开始出现,与职业压力、工作环境和个人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有人甚至将这种现象称为职场白领的“三年之痒”、“五年之痒”。
回想一下,你是否还记得自己刚入职当前公司的状态吗?
第一年,像新生入学一样,拿着新新的书本,周围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新同事、新办公桌、新电脑,连公司的饮水机怎么使用都很觉得新奇。
第二年,各方面都熟悉了。能精准避开领导的“雷点”,熟知工作重点在哪里,也搞得定客户的各种“刁难”。
第三年新鲜感彻底退散,工作如同「肌肉记忆」一般,日复一日的进行着。
客户需求可以闭着眼套模板,领导一个眼神就知道要发火,同事的喜怒哀乐也都解读精准。
心理学有个现象叫「习惯化」:指人对同一件事物的敏感度会随着反复接触而下降。
就像吃辣椒,第一口觉得辣,但多吃一些觉得不过如此。
工作亦是如此。当新鲜感消失殆尽,所有流程都变得“顺其自然”的处理着,人就会有种被工具化的感觉,慢慢开始觉得自己像在“流水线”工作一样,这便是倦怠的开始。
而且不同行业的倦怠期不同,综合平均来看,压力大的行业,如IT、广告、媒体等竞争性行业的员工,可能两三年就出现倦怠,压力小一点的行业可能五六年。
因此,如果正好这个时间段有“辞职”的想法,它是一个正常的想法。
2
辞职与否
要认清自己
既然这是一个正常的想法,那么是不是就直接干脆辞职呢?
突然的辞职想法,不是自己不踏实、不稳定,也不是突然发现公司不够好,而是职场发展的必然性。
要不要真的辞职,就问自己三个问题:
1. 离职是情绪使然,还是工作本身问题?
理性分析一下,这次突然的辞职想法,是因为在工作中产生了什么负面情绪还是说工作压力太大?
如果是工作压力太大,建议找部门领导或同事等想办法解决工作压力问题。
作为成年人,解决工作问题,而不是被问题“赶走”,才能在职场上赢得更多权益。
而如果是情绪问题,比如和领导、同事闹了矛盾,看着矛盾是误会还是跨部门沟通导致的?
当然,完全不能解决,也没必要耗费时间。
2. 工作陷入僵局。
职场上,有的人擅长安安静静的工作,有的人擅长风风火火的工作,有的人则更喜欢有挑战的工作。
一旦自己当前的工作变得不是自己喜欢的样子,那么可以先思考,是否可以通过转岗、学习新技能等打破这种僵局,带来新的发展?
3. 跳槽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最后,回答完前两个问题,如果得出必须跳槽的结论,那么也不能盲目,还是要警惕入职新公司三年后,是否又重复当前的问题?
难道要一直跳槽来解决吗?其实,大部分工作都不会永远新鲜,如同那句俗话“铁打的公司,流水的员工”,要想扭转这局面,唯有让自己成长。
与其隔一段时间就要被想辞职的情绪推着走,不如早早规划,在现有平台自我升级,突破舒适区,有自己清晰的目标,奔向更高的台阶。
毕竟,真正的「职场稳定」从来不是「待在一家公司干到老」,而是「无论在哪,你都有让自己获得收益的能力」。
也应了那句“真正的铁饭碗,不是你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走到哪儿都有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