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五·七六】
余十二岁入学,廪生程鄜渠云:“渠甥吴冠山,名华孙,亦以髫年入学。今已赋鹿鸣,年才十五。”袖文一册示余。余读之,望若天人。及余登词馆,先生督学闽中,无由相见。五十年后,先生致仕在家,年八十矣。余游黄山,新安何素峰秀才招游仇树汪园,离先生所居,仅十里余,竟未走谒。别后,心悁悁如有所失。乃作诗寄之。先生见和云:“英才硕望是吾师,咫尺相逢愿又违。自昔直庐欣识面(袁枚注:己未科,收掌试卷,公所相识),于今花径少抠衣(袁枚注:屡想访随园未果)。无人不挹神仙度,独我偏教遇合稀。犹忆神交年尚幼,两株弱柳共依依。”
廪生,音lǐn shēng,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明初生员有定额,皆食廪。其后名额增多,因谓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省称“廩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省称“附生”。后凡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其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清制略同。
程鄜渠,即程川(生卒年不详),字鄜渠,号春昙。清浙江钱塘人。雍正中拔贡生,乾隆元年(1736)荐试博学鸿词,未中,后官县丞。志行端悫,词华敏赡。有《朱子五经语类》、《运木集》。
吴冠山,即吴华孙(约1721—?),字冠山,号翼堂。吴炜侄。安徽歙县人。雍正四年(1726)举人。八年(1730)进士,改庶吉士。十一年(1733),授编修。乾隆六年(1741)授福建学政。九年(1744年)离任。以山东道监察御史致仕。倡修《歙县志》。著有《翼堂文集》等。子吴绶诏。
髫年,音tiáo nián,意思是指幼童时期。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称之“髫”,也称“垂发”,髫年,即童年。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唐·杨炯《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丱岁腾芳,髫年超霭。”
已赋鹿鸣,指参加鹿鸣宴,吟诵《诗经》中《鹿鸣》篇,代指中举。鹿鸣宴是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宴会。起于唐代。明清沿此,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新科举人和内外帘官等,歌《诗经》中《鹿鸣》篇,故称之。饮宴之中必须先奏响《鹿鸣》之曲,随后朗读《鹿鸣》之歌以活跃气氛,显示某公才华。《鹿鸣》原出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乐歌,一共有三章,三章头一句分别是“呦呦鹿呜,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嵩”。“呦呦鹿鸣,食野之芩。”其意为鹿子发现了美食不忘伙伴,发出“呦呦”叫声招呼同类一块进食。古人认为此举为美德,于是上行下效,天子宴群臣,地方官宴请同僚及当地举人和地方豪绅,用此举来展示自己礼贤下士。
词馆,指翰林院。
督学闽中,指到担任福建学政使。吴华孙在乾隆六年(1741)授福建学政。
新安,本是位于今安徽、浙江、江西交界处的古代府郡名、古地名。新安郡(280—758),即徽州与严州大部,古称新安,后成为徽州、严州地区的代称。
何素峰,无考。袁枚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游黄山,有《何素峰居士招饮仇树汪园,座中黄甘泉、巴隽堂、汪渔村等十一人,各赋一诗》诗。
仇树汪园,疑似徽商自家园林,无考。袁枚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游黄山,有《何素峰居士招饮仇树汪园,座中黄甘泉、巴隽堂、汪渔村等十一人,各赋一诗》诗。
悁悁,音yuān yuān,释义:1、忧闷貌。《诗·陈风·泽陂》:“寤寐无为,中心悁悁。”毛传:“悁悁,犹悒悒也。”汉·刘向《九叹·惜贤》:“劳心悁悁,涕滂沲兮。”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四:“如何又须别,使我抱悁悁。”2、忿怒貌。汉·荀悦《汉纪·元帝纪上》:“今陛下不忍悁悁之忿,欲驱士众捐之大海之中,快心幽冥之地,非所以拯饥馑、全元元也。”《后汉书·陈蕃传》:“至于陛下,有何悁悁?而小人道长,营惑圣听,遂使天威为之发怒。”
直庐,音zhí lú,意思是指旧时侍臣值宿之处。《文选·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 诗之二:“朝游游曾城,夕息旋直庐。”吕延济:“直庐,直宿之庐。”唐·姚合《西掖寓直春晓闻残漏》诗:“直庐仙掖近,春气曙犹寒。”本条诗话中的直庐,代指科举考试中考官们住宿、阅卷、办公的房子。
己未,指乾隆四年,1739年。是年,袁枚参加会试,中进士。吴华孙在翰林院任编修,被选拔成为己未科会试的收卷官。吴见过袁枚的试卷,也算是相识了。
抠衣,音kōu yī,提起衣袍的下摆,古人迎接或谒见别人时的动作,表示恭敬。有成语“抠衣趋隅”,意思是指见到尊长时应有的礼貌。抠:提;隅:角落。提起衣襟,走到角落坐下。古时见到尊长时应有的礼貌。出自《礼记·曲礼上》:“毋践屦,勿踖席,抠衣趋隅,必慎唯喏。”亦有常用词“抠衣踵门”,意思是恭敬地登门拜访。本条诗话中的“于今花径少抠衣”,意思就是袁枚注释的吴华孙“屡想访随园未果”。
挹,音yì,汉字,字义颇多,在此的意思是:拉、牵引。晋·郭璞《游仙诗》:“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警世通言》:“接倾城之貌,挹希世之人。”
遇合,音yù hé,释义:1、谓相遇而彼此投合。《吕氏春秋·遇合》:“凡遇合也时,时不合,必待合而后行。”2、指臣子逢到善用其才的君主。《史记·佞幸列传》:“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无虚言。”宋·陈亮《与石天民书》:“士人於被召得对,遂可以伸眉吐气,亦丈夫遇合之会也。”宋·吴潜《水调歌头·每怀天下士》词:“却笑当年坡老,过眼翻迷五色,遇合古难之。访我鸳湖上,真足慰心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盖雄于文者,常桀骜不欲迎雄主之意,故遇合常不及凡文人。”3、犹碰到。萧军《五月的矿山》第二章:“前边两个人转过了身子去,加快了脚步,似乎要逃脱出这个不愉快的遇合。”李劼人《天魔舞》第三章:“如其遇合着有关系的,或者气性大的,他倒不管你老,你穷,你是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