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时候,我正在解决儿子对奥特卡片有成瘾趋向的问题,便有感而发,并结合自己对这些上瘾行为的思考及实践,有了今天这篇粗浅的文字。如果能帮到为人父母的你,哪怕一点,也是我的荣幸。
首先,盲盒、奥特曼卡片、电子游戏这三个容易让孩子上瘾的事物,它们背后的心理成因有相似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一、“瘾”的心理成因
相同点:
都是以“轻松获得”快乐的方式让人沉迷的。《认知觉醒》这本书中讲到,人的大脑分为三个区域:理智脑(大脑前额叶)、情绪脑、本能脑。
理智脑虽然高级,但它的发育基本要到成年以后,所以,趋难避易、急于求成,自然成了人的天性。
孩子的大脑前额叶发育还很缓慢,所以孩子的选择大多是基于情绪脑和本能脑的。
这些“快乐”基本是只要花一点小钱,甚至不花钱就可以获得的。不需要付出思考和努力就可以轻易获得。相对于“学习”这件事,它再容易不过了,而且不会像学习那样,有时候会产生挫败感。
不同点:
1、盲盒:未知带来的“侥幸心理”,有点类似于买彩票的心理。大多数喜欢买盲盒的孩子,都是特别希望能“抽”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当买的盲盒不是自己最想要的时候,就会继续想要买。盲盒的种类层出不穷,涉及方方面面,覆盖的年龄也是非常广泛。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儿子喜欢上了漂流瓶和拼装橡皮的盲盒。
2、奥特曼卡片:这其中隐藏的“攀比”心理,是否被大家忽视?这也是我和孩子亲身经历的一段过程。儿子对奥特曼卡片感兴趣开始是去年的事情,起初他并不了解卡片的分类和级别,只是单纯的喜欢奥特曼,我就给他买了两个套盒的卡片,总计60张。本来我想着,这差不多够多了吧。没想到,过了半年,随着他了解了卡片的分级,他便开始有了想拥有高级别卡片的想法,恰巧朋友暑假来玩,又送给了他两个套盒,总计60张卡片。恰巧又拆到了一些高级别卡片,他很欣喜。我本以为这下该满足了吧,没想到,第二天他便问我能不能再买一些。后来我问其原因,他说在小区里玩耍的时候,遇到一个男生拿了一个册子,里面全部是高级别卡片,在给他们炫耀。他也想有那么多高级别的卡片去炫耀。
对于我们大人来说都知道,这些一文不值的印花纸片,都是商家抓住了小孩的心理制造的赚钱工具罢了。但要让孩子明白这些,还是要费一些周折的。
3、电子游戏:称之为“精神鸦片”一点也不为过。它以炫酷的画面、丰富的装备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朋友。大家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青少年会是受众的主体?我是这样思考的,因为现在的孩子生活比较单调,在室内的时间远大于在户外的时间,然而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内心又极度需要被认可、被肯定。在现实中无法得到的,在游戏中却能轻松拥有。
分析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样感同身受?目前,我的孩子在读小学四年级,盲盒已经失去了兴趣,奥特曼卡片在我的疏导下已经没有再要过,游戏一周玩两次,遵守的很好。
至于帮助孩子改变的方式,我觉得需要把握一个原则:预防为主,疏导跟上。
二、应对策略
1、第一个就是大家常见的,家长对孩子的陪伴和引导,必不可少。这个措施,既是预防手段,也是疏导手段。作为预防手段,家长可以在孩子成瘾之前,多陪伴孩子,这里说的陪伴,可以是家长参与其中,也可以是家长带领孩子进入到一个对孩子有益的环境中,让孩子自娱自乐。
这里的细则措施,相信大家在很多公号都看到过,这里我就不赘述了。我只想强调一点,就是家长在选择措施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偏好以及性格特点来,适合别的孩子的措施,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
2、增加生活中其他事情的成就感。在戒“瘾”这件事上,很多父母总是喜欢把“力量”都用在阻止,监督的方面。却忽略了引导的无形力量。这恰恰是把劲儿使错了方向。
一味打压,只会引起孩子更强烈的反抗。倒不如,一边适当约束,一边鼓励他多去尝试生活的方方面面。总能找到一两个方面是孩子擅长的,让他们在这些事情上找到成就感。这种快乐是高级快乐。人只有经常享受高级快乐,低级快乐才会被弱化。
3、约定时间和次数。这一点很有必要。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早立是很好的预防手段。
比如我儿子买盲盒和玩游戏,我都会和他约定,多久买一次,多久玩一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是约定,不是命令。需要你和孩子用商量的口吻来约定这个事情的频次。当然,这个过程,家长是要稍微加以控制的,不能孩子说几次就是几次,要在家长认可的范围内。然而,重要的是,需要家长注意说话的方式,比如:“妈妈觉得三次是不是有点多了?你不是也不希望自己成为游戏的奴隶吗?”要用正面的方式来委婉地拒绝孩子。
4、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这也是很好的预防手段,而且要在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注意才会更有成效。大人的手机最好不要安装游戏。可能很多人会说,孩子又不是活在真空中,等他长大一些了,同样会知道游戏好玩。没错,的确是这样,但是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依然是家庭环境。
我不是一个对游戏感兴趣的人,但是我的老公是,所以在孩子两岁的时候,他为了孩子,卸载了手机上所有的游戏,孩子便再也不凑到手机跟前来看了。
这样的,从早期开始就相对“干净”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不会在很小的,没有自控力的年龄,让游戏控制了。等他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再按照上一条措施稍加约束,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5、从小事着手,锻炼孩子的“自控力”。比如,从生活中的准时起床,准时睡觉,上学按时到校,放学准时回家等等。这些小事,都可以慢慢让孩子变成一个自律的孩子。
记得有一次,儿子在小区里玩,遇到一个小伙伴(不算认识,甚至不知道姓名,只是一起玩过),因为他自己没吃午饭,所以邀请我儿子陪他一起去吃,并说请他吃KFC。这是儿子的最爱啊,但是他还是给我打了电话,询问是否可以吃。由于儿子和这个小朋友并不算认识,我觉得吃不熟悉人的东西不是太好,就告诉他,不要吃了。结果儿子真的忍住没有吃,回家以后还很自豪的和我说:“妈妈,你的儿子是不是很棒?”相信这样自律的成就感逐渐累积,孩子也会变得更能管理好自己。
6、帮助孩子找回“初心”。
关于痴迷于奥特曼卡片的问题,我确实花了很多心思,尝试了很多办法,最终找到了解决之路。带着攀比心的对高级别卡片的向往,让孩子很容易迷失方向。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只是约定购买次数,显然是不会起到好的效果的。正所谓要“对症下药”,孩子的心智是被欲望和功利蒙蔽了,所以我要拨云见日,让他看到自己的“初心”。
我问:“你还记得你当初为什么会喜欢奥特卡片吗?”
儿子若有所思的想了一会,说:“嗯……是因为当时很喜欢奥特曼的动画片,觉得奥特曼很勇敢,很酷!”
我笑了笑,说:“对呀,你当时喜欢奥特曼卡片,就是因为单纯的喜欢奥特曼,对不对?喜欢他的勇敢、正义,是吗?并不是因为这个牌是什么级别,对不对?就好像我们对一个人的喜欢,就是因为单纯的喜欢这个人的性格或者笑容,并不是他穿了什么衣服,吃了什么美食,对不对?”
这样的解释,已经是我所能做到最简单、直白的了,本来我还在担心孩子是否能理解。没想到,他完全可以接受。我还给他准备了一个小册子,让他挑一些自己最喜欢的牌放进去,想看的时候都可以拿出来看看。此后,我便再也没有奥特曼卡片的烦恼了。
并不能说以上所有的办法,适用于每个孩子,每种情况。
但我觉得很重要的是,当孩子遇到问题,我们父母是不是那个最了解他的人?
是不是那个可以依据他的特点,帮他解惑的人?
是不是那个可以直面孩子的“不好”,甚至失败,和他共渡难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