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是法国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弗雷德里克·方热写的。读这本书对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作者提出的“协作治疗”理念。因为在作者看来“我不认为我们可以把一个精神痛苦、寻求心理治疗帮助的人简单等同于一个问题或者一种疾病。面对疾患,我经常想,其实他们跟我差不多,他们在与自己内心的矛盾做斗争,在好的选择与没有那么好的选择之间摇摆不定。我们当中有谁没有在做重大决定之前怀疑自己的判断?谁不曾因为日常生活中这样或那样的状况而感到焦虑?比如考试的时候,失业者参加工作面试的时候,遇到一个吸引我们的人的时候,进行家庭讨论,明知可能引发矛盾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感到一定程度的焦虑难道不是自然反应吗?”
“无论是正常焦虑还是极度焦虑,都存在双重性和模糊性,我们当中最正常人有时候也可能有点病态,难道你从没有发现过身边人或你朋友当中,有些看似非常正常的人偶尔也会发生奇怪的行为,大大出乎你的意料。情况最严重的病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可能非常正常,不会引起太多焦虑,这种病只会影响到他的某一方面而不会彻底击倒他。这也是为什么我试着不再沿袭所接受的医学训练的做法,不再将这些人视为病人,而只是受这种或那种问题困扰的人。”
这一下细微区别很重要:
“首先,这样做可以避免绝对化地区分谁是正常人,谁是非正常人,大家都是人,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有一些人问题相对来说更严重,对他们的生活影响更大。”
“其次,这样做可以重新定位现代精神治疗师的角色,他的角色是要试图找到受某个问题困扰的人身上‘正常/健康的那一面’,借其本人的潜力来帮助此人。”
基于上述角度,作者在几年前,就不再把他的患者视作病人,而是把他们看成自己无力解决某些问题,从而感觉困扰的人。他对来访着说“看看我们现在要如何开始一起解决你给我带来的这个问题。”正如书中所说“这是一种协作治疗的理念,一个身处困苦之中的人和一个被认为具有为之提供帮助的有能力的人,通过合作进行治疗。”
我被作者以全新视角看待来访的心理患者所震惊,确实如此,心理疾病患者,只是因受某个问题困扰而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的人而已,而这种困扰我们每个人身都有,只是轻重不同,因没有造成重大影响而忽视了。
其实,这些心理疾病患者,他们的问题很多是由来已久,长期积压没有及时处理,导致出现躯体症状,如果能及时觉察,早干预,也许后面的问题就不会发生。我不由想起了健康体检,现在很多单位每年都组织员工进行身体健康体检,这已作为一项员工的标配福利。每年也有很多因体检发现的恶性肿瘤早期患者及时治疗而完全康复的。我就在想,如果把心理健康也像生理健康一样关注,一样提前预防,早发现早介入,会不会受心理疾病困扰的人就会少一些呢?而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人,可以是亲属,可以是一个朋友,可以是“专业倾听者”,即所谓的心理咨询师。
因心理问题困扰大都涉及个人隐私,因此找一个可靠的人是很关键的。人们之所以对心理疾病比较隐晦,还是对它认识不够开放和包容,受某些媒体报道影响,以为得了心理疾病的人就是精神病,就会伤人,有暴力倾向,有自杀风险,会给学校、单位甚至家人带来风险。对心理疾病患者不但不包容,而是歧视,从而导致更多患者因得不到社会支持系统而病情加重,导致有心理隐患的人因担心被歧视而拒绝治疗、死扛,进而从一般性心理问题发展成严重心理疾病。
心理咨询是解决心理问题非常重要的途径,心理咨询师所起的作用,一个是“专业倾听者”,专心听取来访者的倾吐,好似一个情绪垃圾桶,把淤积在来访者心理的情绪、问题倒出来,让来访者的情绪流动起来;二是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引导来访者自我觉察,自我反省,看清问题产生的根源,咨询师因势利导,从而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但最终问题的解决还是来访者本人。
把心理咨询妖魔化,也是造成受心理困扰的人不能及时治疗的原因,以为只有得了心理疾病的人才会进行心理咨询,健康的人不会去咨询,只要去咨询的都是有精神疾病的。其实,我倒觉得,把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建设的一种有效方式来看更恰当,当我们遇到问题想不通,或者有什么心结的时候,去找咨询师聊一下,既解决问题又增强心理资本,就像经常锻炼身体的人在积累生理健康资本一样,都是人生最重要的财富。人们经常把健康比作1,事业、家庭、名誉、财富等就是1后的0,我们都希望0越多越好,当但1没有的时候,0再多也没有任何意义,这个比喻同样用于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