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瓷器,文人给予她思想,工匠给予她生命。
瓷器的形状浸润着生命的形态,纹饰延伸着生命的张力。
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里提到:“一张桌子,当它被拍摄到电影里之后,就不止代表了它的此刻,它上面的痕迹代表了它的过去,从而这个镜头也代表了它的过去。”也就是说,桌子只在此刻被记录,但这记录包含了它从诞生到此刻的全部生命。
瓷器纹饰也是如此,每一种纹饰都只是一个切片,不同的纹饰经历时间的沉淀,文化的再加工,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如果你愿意去细细品读每一种纹饰的过去,就能从中获得美好的审美趣味和观赏体验。
我们今天要讲的“仙人乘槎(chá)”就是一种极具趣味的历史切片,它带着古人的飞天梦想徜徉于瓷器之上,乘着时代的风浪,在无垠星河间,追随人类的理想而去。
仙人乘槎中的“槎”,是舟船的形象,大多以枯老树干的形象呈现。仙人乘槎图案主要表现为一老者乘槎破风破浪前行,槎尾上挂着葫芦,老者则有不同的姿势,有的手中持书或如意、支机石;有的双手环抱于身前;有的则是双手垂置于身侧。
02
仙人乘槎的故事由来已久,版本也有不同,主要有”八月槎“和”贯月槎“的故事。
西晋张华在《博物志》记载了关于“八月槎”的故事。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查(同“槎”,下文皆同此意)上,多赍(jī)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天上银河与地上大海相连。近年,有人每年八月乘槎来往于大海与银河之间,一人因好奇,在槎上建阁楼,备足干粮,乘槎远去,十几天后,他到达一处像城市的地方,远远望去宫殿中有很多织女。又见一男子牵着牛在州边饮水,他惊奇地问牵牛人这是哪里,牵牛人则让他去蜀地访问严君平就知道了。此人到蜀地后问严君平,君平回答说:“某年某月某日,有客星入犯牵牛星,”随后核对日期,这个时间正是他碰到织女、牵牛郎的日子。
这段故事与《四库全书·荆楚岁时记》中关于仙人乘槎的部分记载一致,一人乘槎飞往天河,先后见到织女、牛郎和严君平。严君平说的“客星”,指的是乘槎之人。古时,将天空新出现的星星称为客星。
关于严君平,《汉书》中有相关记载,严君平活到九十多岁,以占卜算卦为业,每天限量接待客人,其余时间在家教授《老子》,他精通老庄学说,著有相关书籍。严君平是这则故事里的答疑解惑人,作者或许是为了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加入了这样的人物。
关于“贯月槎”的记载在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
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槎浮于西海,查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查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查。羽人栖息其上。群仙含露以漱,日月之光则如暝矣。虞、夏之季,不复记其出没。游海之人,犹传其神伟也。
尧登位第三十年,有巨槎漂浮在西海上,槎上伴随着光,夜明昼灭。航海之人看到槎上的光,光亮忽大忽小,如同星星和月亮忽隐忽现。槎在四海航行,十二年绕天地一周,一次次循环,名为:”贯月槎“,也叫做”挂星槎“。有羽人在上面栖息,仙人们以露水漱口。日月的光芒在顷刻间黯淡。虞、夏的后期,有关巨槎出没的记载就消失了,但还流传着关于它的神奇传说。
这则故事中,乘槎的是神仙,其中还有本身就会飞行的羽人,槎上也是星光熠熠,更富有神话色彩。
这两则故事的主人公是无名人士和羽人,他们都是古人翱翔天际的梦想承载者。不过也有人认为无名氏是汉武帝时出使西域的张骞,这从唐诗中可见一斑,杜甫在《有感》中云:“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
宋代周密的《癸辛杂识》中提到唐代以来都认为乘槎之人是张骞,但是按照张骞传记上说的他只是寻找黄河的源头而已,后面列举了《荆楚岁时记》和《拾遗记》的说法,但周密本人倾向于乘槎之人并非张骞的说法。
《史记》中记载了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及目的,张骞带着联合大月(ròu)氏(zhī)攻打匈奴的任务出使西域,结果被困匈奴十载,并在此地娶妻生子,却依然不忘使命,回归汉朝,后被拜为太中大夫。这期间的记载并无任何玄幻色彩,可见乘槎之人是张骞属附会之说。
现流传与”仙人乘槎“有关的传世品都在元、明、清时期,从立体杯具、到瓷器、书画,涵盖范围较广。
其中,朱碧山的银槎杯以传世量稀少和工艺精湛而闻名于世。
朱碧山,本名朱华玉,是元代银工匠,他的作品以酒具为主,流传作品以银槎杯为主,有据可查的仅有5件。虽各有差异,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坐在槎上手持书,另一类是人在槎上,手持支机石。
这里的”支机石“是指天上织女用来支撑织布机的石头。其来源也是仙人乘槎的传说,只是有的版本中增加了织女赠予乘槎之人”支机石“的桥段。此外,唐诗中也有这样的说法。
李商隐有《海客》诗云:“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罢织一相闻。只应不惮牵牛妒,聊用支机石赠君。”宋之问则有《明河篇》云:“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朱碧山的这件银槎杯,仙人右手执长石:上书“支机”字样。杯底左侧书“朱华玉造”,右侧是“至正乙酉年”,中间是“槎杯”。杯尾有诗:“欲造银河隔上阑,时人浪说贯银湾,如何不觅天孙锦,只带支机片石还。”
朱碧山的银槎杯以铸造为主,焊接处浑然天成,自然流畅。
明代,仙人乘槎的被广泛应用于瓷器中,画面清晰简洁,人物形象主要有坐与站立两种姿态,手中持书本、如意或空手。
槎的形态有"L"和“Y”形,欹斜诘曲,偃亚层叠,有简单的曲折美,更能凸显乘槎之人的仙风道骨。
明清时期,仙槎被纳入吉祥图案体系,与八仙过海等题材类似,都被赋予祝寿之意,很得皇室喜爱。
热爱角色扮演的雍正帝,也要假装成仙乘槎感受一下飞向天河的乐趣。
清代,仙人乘槎在陶瓷上的运用多见于民窑烧造,也有产品出口海外。
我们可以看到仙人乘槎的的画面中,槎尾上都有一个葫芦,葫芦既是成仙之人的身份标志,也有避水的作用,这一物件的增加无疑增加了乘槎故事的奇幻色彩。
03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古人认为黄河与天相接,河水也从天上来,所以乘槎的仙人顺着河水就能到达天河,见到天上的牛郎与织女,还能得到支机石。这是神话故事,也是古人对宇宙的向往和想象,他们认为天上有更为纯净、理想的世界。
乘槎遨游于天际是古人的心灵寄托,人们羡慕仙人的悠然自在,却也坚持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所有的对立与统一都在”人“这样复杂的个体中。不同的思想碰撞融合为不同的艺术形式,让人的希望有了无限可能。
清 白玉镂雕仙人献寿 故宫博物院藏
如孔子所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即使道不行,也会有峰回路转时,这是不囿于现实的慰藉,也是真正来自心底的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