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波伏娃,先觉与困境。
《第二性》是法国哲学家、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的鸿篇巨制,在女性发展史的位置,说它划时代也应不为过。最近非常想读,但囿于篇幅和时间,依然无法成行。
波伏娃是女性主义先驱。女性的发展需要男女平等,但男女平等的推动是依靠部分女性的自我觉醒为先觉条件的。这是一个蛋生鸡的小故事。
在网上大致搜了一下波伏娃的故事,周冲的文字还是相当不错。
果然,一个人是无法冲破时代的,波伏娃作为一个以孤独为代价思考女性人生的思考者,时代和俗世给她带来的是辜负。她一生都在挣扎,在女性的独立VS世俗眼光的判断,在对精神伴侣萨特的依赖与排斥的矛盾情感中,她以孤独为代价,另语,对女性来说,难得的独立思考,换取了她对时代(哪怕是在当代也并未有大的不同)的女性地位的客观描绘和思考。
波伏娃时代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年,而女性地位并无实质上的变动。因为第二性背后的社会架构并没有改变。
2 女性功能发展与社会需求变化
女性的功能已不再囿于远古,古代以及近代之前的生育和抚养;但无容置疑的是,生育和抚养会使女人更为强大和丰满。
正如同孕激素和雌激素的作用,生育一个孩子,就如同孕激素使得我们身体的各个方面更加绵软舒适,ps:孕激素的作用,就像为沙发上的弹簧上安上了松软的棉花,孩子的出生会让很多女人从内心要求自己强大丰满起来。这绝对是上天赐给女人的一份礼物。
作为一位女医生,曾经妇产科和现在乳腺科的大夫,很认真的建议女性朋友们:珍惜作为女性生育的机会,在有准备的情况下。生育和哺乳不仅仅可以减低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生几率;而且,清醒状态下的生育,对女性的人生,是一次再哺育的机会。
回到正题,也许第二性是个伪命题。它只是一个自然基于男女特性的天然分工。
然而就算是基于自然分工,想要把这一性的工作履行好,依然像过往的大多数女人那样,依附于男人,为孩子家庭和家族看似无条件然而却充满愤懑的付出,显然已不再能满足今天人类社会的需求。
客观讲,男性、女性永远是伴侣和冤家。在社会化功能上,男人远超女性;而在人的内在需求和体验的感知方面,女性的认知与进步在加速。
男权社会为维持男人的话语权而人为设置的道德和社会等方方面面枷锁被越来越多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女性所质疑。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许对男性群体有所冲击,然而对整个人类社会,却是一种可喜的推动力。
现在的女性,一方面,分化功能越来越多,符合人类向雌雄同体方向功能进展的大趋势。此中先行者,如孔雀女王杨丽萍。她非常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生命使命。
然而更多,则是女性在两性关系困扰之后的被动选择。代表人物如格力女当家董明珠。
不论原因如何,她们都给女性展现了一种丰富的人生选择的可能性。
女性主义是一种手段,是为了让女性摆脱男人依附地位,而成长为比肩于橡树的木棉花的女人。这种成长,不但对于人类,而且单就对女性个体本身而言,都是了不起的进步和成长。
我们从不否认这种成长的最终目的,是让整个人类变得更加强大和谐和美好。
男人和女人,终还是合作的关系,这个没有原因,是早已镌刻于人类的基因当中。(因为,种群的繁衍是高于一切个体发展的使命。)但是、男女合作的方式、却一直在变动。
最近一两百年,人类的发展会以女性的觉醒为契机和发展点。而女性的整体崛起会带动男性的内在成长和社会大进步。
这里面,有竞争,有博弈,有引领,也有性别内部的撕扯,这种撕扯源自观念,而不取决于性别本身的差别,而最终,是合作。合作,一定是贯穿始终的行动,以及最终目的。
(合作里,必然伴随竞争,当女性不再只是男性的一条肋骨,而是成为男人身边的同伴和朋友。就会产生巨大的不适,男,女,都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