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笔记
简介
本书教我们阅读的方法,掌握它,将为我们以后阅读或自学提供一把利刃。本书一共分四个篇章,下面依次记录。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这部分比较简单,主要掌握检视阅读,以及作为自我要求的读者应该问的四个问题
1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阅读的目的不仅是获得资讯,主要是为了增进理解力,越主动的阅读,收获越大。
2 阅读的层次
阅读主要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重点掌握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3 基础阅读
只要能认字就表示能基础阅读,所以不用讨论了
4 检视阅读
4.1 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看看目录,序,出版信息等,随便挑一两段读一读,这个阶段就可以确定这本书值不值得继续读下去了。
可以看看最后一两页,和开头,也一般会有重要信息。
4.2 粗浅的阅读
快速读一遍
遇到不懂的地方先跳过,等后面第二遍读,做分析阅读的时候就进一步理解了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
在读第二遍的时候,你对那个地方的了解可能会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须至少将这本书先从头到尾读一遍才行。
阅读的速度
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要能读得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检视阅读是一种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但这不只是因为你读的速度快——虽然你真的读得很快——而是因为在检视阅读时,你只读书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读,不一样的目标来读。分析阅读通常比检视阅读来得慢一些,但就算你拿到一本书要做分析阅读,也不该用同样的速度读完全书。每一本书,不论是多么难读的书,在无关紧要的间隙部分就可以读快一点。而一本好书,总会包含一些比较困难,应该慢慢阅读的内容。
逗留与倒退
阅读的时候眼睛逗留在一点或者倒回去看之前的内容,不是好习惯,会大大降低阅读速度,书上提到了用手矫正的方法
要矫正眼睛逗留于一点的工具有很多种,有些很复杂又很昂贵。无论如何,任何复杂的工具其实都比不上你的一双手来得有用,你可以利用双手训练自己的眼睛,跟着章节段落移动得越来越快。你可以自己做这样的训练: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继续练习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了。
4.3 检视阅读需回答的问题
在检视阅读中,要回答的问题是:第一,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第二,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第三,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你应该做一下笔记,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下来。尤其如果你知道终有一天,或许是几天或几个月之后,你会重新拿起这本书做分析阅读时,就更该将问题与答案先写下来。要做这些笔记最好的地方是目录页,或是书名页。
5 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主动阅读的基础
关于一本书一定要提出四个问题
【问题1】: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找出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发展这个主题。
【问题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
【问题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问题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 如果这本书提供一些资讯,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作者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第二篇 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分三个阶段,是这本书的精华,应重点掌握
1 第一阶段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回答这本书在谈什么?对应【问题1】
有以下四个规则帮助我们完成第一阶段:
-
(1) 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
(2) 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 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4) 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花精力的是列提纲,当然并不是每本书都值得我们这么做,只有非常有价值的书才有这个待遇
列提纲不要怕麻烦,会越来越熟练
下面是作者对美国联邦宪法列的提纲,可以参考
第一:前言,声明宪法的目的。
第二:第一条,关于政府立法部门的问题。
第三:第二条,关于政府行政部门的问题。
第四:第三条,关于政府司法部门的问题。
第五:第四条,关于州政府与联邦政府之间的关系。
第六:第五、六、七条,关于宪法修正案的问题,宪法有超越所有法律、提供认可之地位。
第七:宪法修正案的前十条,构成人权宣言。
第八:其他持续累积到今天的修正案。
2 第二阶段
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主要是找出这本书详细在说什么,对应【问题2】
这里同样有四个规则帮助我们完成第二阶段:
- (5) 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字就是那些让你头痛的字
......
你一定要利用上下文自己已经了解的所有字句,来推敲出你所不了解的那个字的意义
- (6) 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作者的主旨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就只是在抒发个人想法罢了
......
为什么他认为我们该被说服,以接受这样的观点。
......
阅读的一部分本质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怀疑是智慧的开始,从书本上学习跟从大自然学习是一样的。如果你对一篇文章连一个问题也提不出来,那么你就不可能期望一本书能给你一些你原本就没有的视野。
......
许多人认为他们知道如何阅读,因为他们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但是他们经常在错误的地方暂停,慢慢阅读。他们会为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而暂停,却不会为了感到困扰的句子而暂停。事实上,在阅读非当代作品时,这是最大的障碍。一本古代的作品包含的内容有时很令人感到新奇,因为它们与我们熟知的生活不同。但是当你想要在阅读中获得理解时,你要追寻的就不是那种新奇的感觉了。一方面你会对作者本身,或对他的语言,或他使用的文字感兴趣,另一方面,你想要了解的是他的思想。就因为有这些原因,我们所讨论的规则是要帮助你理解一本书,而不是满足你的好奇心。
- (7) 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如果可以,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但是,如果这个论述并没有这样表达出来,你就要去架构出来。你要从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选句子出来,然后整理出前后顺序的主旨,以及其组成的论述。
......
找出作者认为哪些事情是假设,哪些是能证实的或有根据的,以及哪些是不需要证实的自明之理。
- (8)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解决的问题中,找出作者的解答,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3 最后阶段
上面的步骤都是在帮我们理解作者怎么说,作为读者我们是最后一个说话的人
分析阅读的最后一个阶段:【公正的评判一本书】
一本好书值得主动地阅读。主动的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
如果一本书会启发读者,就表示作者高于读者,除非读者完全了解这本书,否则是不该批评的。但是等他们能这么做时,表示他们已经自我提升到与作者同样的水平了。现在他们拥有新的地位,可以运用他们的特权。如果他们现在不运用自己批评的才能,对作者来说就是不公平的事。作者已经完成他的工作——让读者与他齐头并进。这时候读者就应该表现得像是他的同辈,可以与他对话或回话。
受教的美德——这是一种长久以来一直受到误解的美德。受教通常与卑躬屈膝混为一谈。一个人如果被动又顺从,可能就会被误解为他是受教的人。相反的,受教或是能学习是一种极为主动的美德。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动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学习到任何东西。或许他可以受训练,却不能受教。因此,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这样的读者在最后终于能对一本书提出回应,对于作者所讨论的问题,会努力整理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公正的评判一本书,作者提供了如下规则:
【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 (9) 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毫无理解便同意只是愚蠢,还不清楚便不同意也是无礼。
.......
一个人在台上讲话,台下的人一口气或最多两口气就冒出来:“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我想你错了。”
对于这样的批评,根本不知从何答起。你惟一能做的是有礼貌地请他们重述你的论点,再说明他们对你的非难之处。如果他们做不到,或是不能用他们自己的话重述你的观点,你就知道他们其实并不了解你在说什么。这时你不理会他们的批评是绝对有道理的。他们的意见无关紧要,因为那些只是毫无理解的批评而已。只有当你发现某个人像你自己一般真的知道你在说什么的时候,你才需要为他的同意而欢喜,或者为他的反对而苦恼。
......
说出“我不懂”也是个很重要的评断,但这只能在你尽过最大努力之后,因为书而不是你自己的理由才能说这样的话。如果你已经尽力,却仍然无法理解,可能是这本书真的不能理解。对一本书,尤其是一本好书来说,这样的假设是有利的。在阅读一本好书时,无法理解这本书通常是读者的错。因此,在分析阅读中,要进人第三阶段之前,必须花很多时间准备前面两个阶段的工作。所以当你说“我不懂”时,要特别注意其中并没有错在你自己身上的可能。
- (10) 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在柏拉图的《会饮篇》(Symposium)中,有一段对话:
“我不能反驳你,苏格拉底,”阿加顿说:“让我们假设你说的都对好了。”
“阿加顿,你该说你不能反驳真理,因为苏格拉底是很容易被反驳的。”
......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给了我们一个大多数人忽略的忠告。大多数人会以赢得辩论为目标,却没想到要学习的是真理。
- (11) 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我们并不希望大家认为我们主张有许多“绝对”的知识。
......
然而,大多数的知识都无法做到绝对的地步。我们所拥有的知识都是随时可以更正的。我们所知道的知识都有理论支持,或至少有一些证据在支持着,但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新的证据,或许就会推翻我们现在相信的事实。
不过这仍然不会改变我们一再强调区别知识与意见的重要性。如果你愿意,那么知识存在于可以辩护的意见之中——那些有某种证据支持的意见。因此,如果我们真的知道些什么,我们就要相信我们能以自己所知来说服别人。至于“意见”,就我们一直使用这个字眼的意义来说,代表没有理论支持的评断。所以谈到“意见”的时候,我们一直和“只是”或“个人”等词汇联用。当我们除了个人的感觉与偏见,并没有其他证据或理由来支持一个陈述,就说某件事是真理的话,那未免儿戏了。相对地如果我们手中有一些有理性的人都能接受的客观证据,我们就可以说这是真理,而我们也知道这么说没错
【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提出批评前该有的心态:
那么要作到理想化的辩论就必须满足以下三种条件:
【第一点】,因为人有理性的一面,又有动物的一面,所以在争辩时就要注意你会带进去的情绪,或是在当场引发的脾气。否则你的争论会流于情绪化,而不是在说理了。当你的情绪很强烈时,你可能会认为自己很有道理。
【第二点】,你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设摊出来。你要知道你的偏见是什么——这也是你的预先评断。否则你就不容易接受对手也有不同假设的权利。一场好的辩论是不会为假设而争吵的。譬如作者明白地请你接受某个前提假设,你就不该因为也可以接受相反的前提假设就不听他的请求。如果你的偏见正好在相反的那一边,而你又不肯承认那就是偏见,你就不能给作者一个公平的机会表达意见了。
【第三点】,派别之争几乎难以避免地会造成一些盲点,要化解这些盲点,应尽力尝试不偏不倚。当然,争论而不想有派别之分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在争论时应该多一点理性的光,少一点激情的热,每个参与辩论的人至少都该从对方的立场来着想。如果你不能用同理心来阅读一本书,你的反对意见会更像是争吵,而不是文明的意见交流。
理想上,这三种心态是明智与有益的对话中必要的条件。这三种要件显然也适用在阅读上——那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上。对一个愿意采取理性争论方式的读者来说,每一个建议对他都是金玉良言。
但这只是理想,仅能做到近似而已。我们不敢对人抱持这样的奢望。我们得赶快承认,我们也充分地注意到自己的缺点。我们也会违反我们自己所定的辩论中该有的明智规则。我们发现自己也会攻击一本书,而不是在评论,我们也会穷追猛打,辩不过的时候也继续反对,把自己的偏见讲得理直气壮,好像我们比作者要更胜一筹似的。
提出批评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
(12) 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
(13) 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
(14) 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 (15) 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至此,分析阅读结束,最后阶段主要帮助我们回答【问题3】和【问题4】
4 小结
分析阅读作为全书的重点,作者提出了15条规则,帮助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解决【问题1】-【问题4】
这些分析阅读的规则是一个理想化的阅读。没有多少人用过这样的方法来阅读一本书。而使用过这些方法的人,可能也没办法用这些规则来阅读许多本书。无论如何,这些规则只是衡量阅读层次的理想标准。你是个好读者,也就能达到你应该达到的阅读层次。
当我们说某人读书“读得很好”(Well-read)时,我们心中应该要有这些标准来作衡量的依据。太多时候,我们是用这样的句子来形容一个人阅读的量,而非阅读的质。一个读得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就像霍布斯所说:“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
第三篇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这部分,作者结合之前介绍的分析阅读,对不同类型的读物提出了一些不同的阅读技巧,比如小说怎么读
这部分内容可以具体读到某一类读物了再来翻一翻,所以这里只记录目录
十三章 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
十四章 如何阅读想象文学
十五章 如何阅读故事,戏剧与诗
十六章 如何阅读历史书
十七章 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
十八章 如何阅读哲学
十九章 如何阅读社会科学
第四篇 阅读的最终目标
1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为什么需要主题阅读?
分析阅读的技巧只适用于单一的作品
在研究生程度的学生中,确实有些人能做到主动的阅读与分析阅读。这对他们来说还不够,他们或许不是完美的读者,但是至少他们知道要如何掌握一本书的重点,能明确地说出书中的要点,并把这些观点纳人他们研究主题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的努力有一大半是浪费掉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如何才能比别人读得快一点。他们阅读每一本书或每一篇文章都花上同样的时间与努力,结果他们该花精神好好阅读的书却没有读好,倒把时间花在那些不太值得注意的书上了。
在主题阅读中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准备阶段,另一个是主题阅读本身
【* 阶段一:观察研究范围】
(1) 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
(2) 浏览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 阶段二:阅读所有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1) 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2) 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3) 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无论作者是否明白谈过这些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解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4) 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你要记住,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建构出这种议题
(5) 分析这些讨论。这得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
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对话式的疏离与客观。要做到这一点,每当你要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
2 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_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
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他在阅读时很主动,努力不懈。现在我们要谈的是另外一些观念。你想要用来练习阅读技巧,尤其是分析阅读技巧的书,一定要对你也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你大可不必担心真的如此,只要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掌握。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技巧可以一下子像变魔术一样让你达到目标。无论你多么努力,总会有些书是跑在你前面的。事实上,这些书就是你要找的书,因为它们能让你变成一个更有技巧的读者
可以让你学习的书——学习如何阅读,如何生活。只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或万分之一的书籍合乎这样的标准。这些书是作者的精心杰作,所谈论的也是人类永远感兴趣,又有特殊洞察力的主题。这些书可能不会超过几千本,对读者的要求却很严苛,值得做一次分析阅读——一次。如果你的技巧很熟练了,好好地阅读过一次,你就能获得所有要获得的主要概念了。你把这本书读过一遍,便可以放回架上。你知道你用不着再读一遍,但你可能要常常翻阅,找出一些特定的重点,或是重新复习一下一些想法或片段。(你在这类书中的空白处所做的一些笔记,对你会特别有帮助。)你怎么知道不用再读那本书了呢?因为你在阅读时,你的心智反应已经与书中的经验合而为一了。这样的书会增长你的心智,增进你的理解力。就在你的心智成长,理解力增加之后,你了解到——这是多少有点神秘的经验——这本书对你以后的心智成长不会再有帮助了。你知道你已经掌握这本书的精髓了。你将精华完全吸收了。你很感激这本书对你的贡献,但你知道它能付出的仅止于此了。
一本书怎么会跟你一起成长呢?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一本书只要写完出版了,就不会改变了。只是你到这时才会开始明白,你最初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就远超过你,现在你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很可能也一直超过你。因为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我们可说是伟大的书——所以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你先前读过的时候感到心智上的成长,并不是虚假的。那本书的确提升了你。但是现在,就算你已经变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识,这样的书还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尽头。
注:这样伟大的书,作者说不会超过一百本
人们到了30岁左右,身体状况就达到了巅峰,随着时间的变化,身体的状况只有越来越恶化,而我们的头脑却能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下去。我们的心智不会因为到了某个年纪死就停止成长,只有当大脑失去活力,僵化了,才会失去了增加技巧与理解力的力量
这是人类最明显的特质,也是万物之灵与其他动物最主要不同之处。其他的动物似乎发展到某个层次之后,便不再有心智上的发展。但是人类独有的特质,却也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心智的萎缩就是在惩罚我们不经常动脑。这是个可怕的惩罚
总结
能够静下心来阅读这本书,说明你肯定是一个对自我有追求的读者
作者提供了一把阅读的利刃,好不好用,需要我们去拿几本有挑战的书亲自试试
最后,借用书中心智的概念,心智既然能无限成长,何不试试自己心智的上限,为此就得终生学习了,共勉
202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