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任何一种思想的萌发,既需要内在的追问,也需要外来的触发。对此我深信不疑。对我而言,初上讲台,初叩语文的大门,且尚未进入其中,头脑里满满的困惑,虽高度认同:语文是最有灵魂最具活力的学科,却愈加畏惧,怕未能教书育人,却误了人之子弟。
内心时常困顿,困顿于经典课文怎么教出经典,经典文章里,打动人心的地方如何引领?困顿于名著如何导读,如何做到以点带篇,以篇带书?困顿于如何将时候中的小感动,小烦恼形成于文字,如何将课堂上所学的技巧方法融入写作之中?太多的困惑,难以自解,只得存于外因。
外因可依附于多方面,优秀的团队,优秀的书籍,各具特色的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
十分庆幸迈进了十中语文组这个大集体之中,这里有太多太多的优秀教师,在这个团队当中,随便一次交流就是装不完的收获,让困顿的心披上光芒。
寒假在读朱永新老师主编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时,有一点印象颇深:一个人的发表意识往往先于写作行为的实践(书在学校办公桌上,摘抄本也在学校,未能用准确语言表达,大概意思如此)。于是我就想给班里学生创造一个发表作品的机会,让同学们在不断的召唤下都有发表的欲望和追求,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爱上写作,有想法时勇于写作。于是我就和学生商量创办了《班级周刊》,起名为:点语润春心。
开学第一天便给两个班的孩子们说了此想法,孩子们热情很高。学生们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每天都写三五行来记录这一天当中最具情感触动的事,这作为素材积累环节,到周六日梳理这一周的素材,并将其进行整理,就其中的一件事或有关联的两件事或三件事结合在一起,创作为一篇文章,题目主题自拟。周一上交,我进行筛选稿子,让后反馈过去,打成电子稿发给我。孩子们很用心,家长们很配合,第一期的报纸在今天终于和孩子们相见了。
给孩子们每人发了一张黑白版的,彩色版的作为珍藏,期末争取汇成一个小册子,以念岁月的印痕。
利用今天的两节语文课,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孩子们一同读报纸,读完后,组间交流,而后全班对报纸上的文章进行点评,及启发,学生们很是用心。下课时三五个积极的孩子就跑到我跟前说什么时候交稿,听来甚是欣慰。当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与完善,比如从班里选聘责任编辑,稿件质量的保证,交稿时电子版的格式要求,报纸的抬头批注等等等等。
在此特别感谢文印室老师的帮助,感谢颜宏宇老师的协助,马文洁老师的建议与指导,第一次的实践,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一点点的完善,相信总会愈加完美。
常言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的语文。说实话,每次语文考试前,我总是莫名的心慌,焦虑与担忧。因为经验不足,总怕哪一方面没有顾及到而耽误了学生,有时我比学生都着急于分数,优秀时暗自高兴于前期的做法,糟糕时悔恨前期的欠缺,总想找一种自信,让自己不如此患得患失。终于,在诸多优秀教师的思想录里找到了一点点小依托,一点点的思绪,汇成不成熟的想法,想法有了也就想实践实践。
语文是最有灵魂且有活力的学科,最重要的莫过于阅读与写作,于是这一学期,除了抓写作,也在抓阅读。
以前总觉得,每天布置读书任务,不好去落实,索性就不布置,后来听语文组的老师们说,他们一直都有读书的作业,经过上学期一个学年的领会与学习,这一年终于开始了实践。我自己实验了一下,一般不是非常感兴趣的书目,连着不动,看十页还是很轻松的,但是考虑到小孩们每天都有作业,而且诸多因素,决定让孩子们最低一天读5页,无上限,周六日一天最低10页,这项作业,同样让孩子们,尤其是爱读书的孩子们欢乐不已。不仅要读更要有批注,不仅要有字词的勾画,句子的赏析,更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现实的体会。每周五进行交流,今天的交流还是非常不错的,不经常回答问题的同学也踊跃的参与了其中。作为老师,一个字:乐!
周五,休息前的一天,我的课是上午四五,下午一二,每到周五就觉得有些疲惫,灰暗苦涩。可是有了这两项工作的落实,从此周五有了色彩。愿色彩愈加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