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越期待》这本书中,作者提醒身在职场的人,务必要清楚自己拥有什么样的武器,也就是自己的强项是什么,这样才能够知道自己可以在怎样的领域中发挥强项、争取更多的机会。同时更强调,要定期检查和确认自己的强项还适不适合当前的发展需要,是不是该更新了。
这样的提醒真的非常重要。
我们习惯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强项,然后希望“一招鲜,吃遍天”。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科技的进步,资本的推动,让社会生活节奏的变化进入前所未有的速度。
都不用往上世纪去回顾,单单最近的20年的职业变化和对人们技能的要求,就应了那句话:时代淘汰你的时候,连个招呼都不会打。我觉得也许是连个招呼都来不及打--- 因为瞬息万变。
有多少人记忆里还有在公交车上和售票员买票的记忆?现在人们乘做公交地铁出行,还能看得见售票员吗?甚至都没有投币的习惯了吧,取而代之的是刷手机二维码。
是不是觉得刷二维码已经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了?其实呢,智能手机在我国开始被大多数人接受是2006年之后的事情,距离现在不过15年;二维码的爆发式大规模应用于我们的社交、生活等方面是在2011年12月份,是随着微信的升级,有了这个新功能:二维码身份识别。到了2013年底,二维码在软件应用市场的玲琅满目让马化腾关于“二维码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的预言得以实现。距离现在不过八年时间。
现在我们习惯了干什么都扫一扫:
支付费用,扫一扫;下载软件,扫一扫;添加好友,扫一扫;查询信息,扫一扫;旅游解说,扫一扫;邮寄快递,扫一扫;点餐买单,扫一扫;疫情防控,扫一扫……
还有人工智能的大力发展,语音机器人、送餐机器人、无人机快递、医院的机器人导航和问询……都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了。
由此带来了多少人工职业的锐减或消失呢?
公交系统售票员,超市收银员(虽然不是全部,但是大多数卖场都是一两个服务人员管理着十几台自助结账机),导游(尤其疫情之下),高速收费站收银员,餐饮业服务人员(送餐都有机器人送餐了,尤其疫情之下的面接触服务),售后咨询服务(大部分都是人工智能语音)……
所以,如果不定期检查自己的优势和强项,沉溺于当下的舒适圈和成就,的确是一种巨大的职业风险。
《习惯陷阱》的作者锥原崇也说过,过去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那些方法、技能,很可能也是让我们掉进陷进的原因。如果不去适时的重新看待环境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强项,就会掉入“能力陷阱”。
进入5G时代之后,短视频成为社交媒体主流方式,对于内容生产者而言,如果这个时候仍旧沉溺于图文内容的产出,而不去研究和学习视频文案的语言风格变化,就会流失很多追求快捷方式获得信息和知识的客户,也会失去与更多的年轻新用户的链接方式。
所以,以上自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