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会天晴,冰冻之后也会雪融,这是自然规律。世间万千,都在遵循着它们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自然,我们常说的顺其自然,其实是要遵循规律,而非顺着它当前现状发展而不管不顾。
因为,视现状的具体情况而定,至少有两个现实:好的与坏的;就方向而言,也就有两个趋势:向好与趋坏。于是,我们常说的顺其自然就可能有两种意思,一个是遵循事物本身客观规律的,即不可违背的天性或规律;一个是不顾事物往坏的趋势运行的结果不采取措施改变或扭转。当然,其实,即便在这个方面,有时候也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这就是教育的局限,或者说教育不是万能的。但这不是我们应该放弃对这一部分人活事物的教育或帮助的责任,而是只能尽力而为,或者说是“明知不可而为之”。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这样的情怀。因为教育本就是一个带有浓厚理想色彩的职业,它很大程度上不是奔向现实世界的,或者说不是以走向现实为目的的而是塑造人的虚有存在的精神为主旨的。
这是笔者的教育理想与实践理念。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着距离,有时候甚至是相当大。
这不,在学校七年来,在以往的两届毕业了的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每况日下的境地。当然,这只是就学习方面而言,一己之见罢了。或者换个角度,其实不然。
在当下的这届学生当中,学生不学或厌学情绪比较严重,习惯较差,基础也是。就语文而言,最致命的是不读书,根本上是不喜欢读书,写作就更是无从谈起了。所以,课堂上也就常常有一种曲高和寡之感。也许有人会说,教师应该以具体学情出发备课,从具体文本内容与学情结合的最佳点出发授课,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即便如此,课堂中依旧如此,沉闷得可怕,就如丢一颗石头进湖里,毫无波浪。我在想,即便丢一个炸弹也是如此,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学生的状态不在课堂,心不在焉,习焉不察,漠不关心,束之高阁,老师的授课很大程度对相当一部分人就是对牛弹琴。原因众多,有学生听课行为习惯差,没有课堂规则意识,专注力差,学习意识态度差,甚至为谁而学,为什么要学……这些问题的背后,有家庭、社会、个人、学校教育等不一而足,错综复杂,难以一时梳理清楚。
任何人和时代都有一定的局限,我们无法脱离更不可能跳出时代看问题。
唯一可做的就是深处时代带着固有的局限看当下,尽自己绵薄之力,即便“明知不可而为之”,也要“虽千万人吾往矣”去做,即便不能扭转乾坤于时代教育,至少也可以防微杜渐,或者可以去尽一点不至于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微弱之力。如此而已,至少比仅仅望洋兴叹,或者是怨天尤人要好得多。
毕竟,行动,才是治愈犹豫或忧郁的最行之有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