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刷《皮囊》好像是在2017年,与其说当时工作占生活的重心,还不如说那几年一直带着这一世的皮囊在为这一世的生活找奔头。
当时读这本书的感觉如今已记不清,只记得读完后也让儿子看看,具体他看没我也不记得了。这几年它一直与别的书一起静静地躺在书柜中,看到它的名字就在提醒自己你的灵魂躲在你的皮囊下,你要知道你的灵魂想要过怎样的生活?
这两天重新将它从书柜中取出,轻拍下微尘后翻开,就无法放下。直到笔记写满,内心随书中的句段憋闷出生活的悲喜。
我在十五个主题的目录中写下批注,在十五个主题故事中的句段旁写下自己的感悟或总结,这一刻我的灵魂随之觉醒。
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
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阿太
那一刻才明白阿太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作者
在书的第一个单元,这两段话无疑是对皮囊最直白的翻译。每个人在每一世都有一副皮囊,这副皮囊只是便于别人识别而已,是灵魂寄托的躯体,没有灵魂,皮囊也就如行尸走肉。
全书以此为伏笔,在后面的一个个单元中讲述了不同皮囊下不同灵魂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追求着自己所要的爱、梦想和生活。
每个人都有一个原生家庭,这个原生家庭的生活方式、经历影响着无数的人。
好的原生家庭治愈着一个人的一生,也有人会用一生来治愈在原生家庭所遭遇的一切。
我将《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和《我的神明朋友》几个单元的故事归纳为父母爱情。在这几个故事中,父母用他们最简单、最传统的方式诠释着他们认为的爱情的样子。他们的爱情像极了婚姻誓词中所说的:
“从今往后,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无论富裕或贫穷、疾病还是健康都彼此相爱、珍惜、直到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
那一晚,深藏于母亲与我心里的共同秘密被揭开了——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想一死了之的念头一直像幽灵般缠绕着我们,但我们彼此都没说出过那个字。
我们都怕彼此脆弱。
对于任何一个经济拮据的家庭来说,家里有亲人瘫痪无疑就是一场雪上加霜的灾难。
“久病床前无孝子”。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如果一个家庭在遭遇这样的“灾难”下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福分了。这里有深厚的夫妻情分,有血浓于水的父子之情。纵然知道前路多艰辛,至少家是完整的。
父亲去世后,母亲每一次想建房屋的执念都是对父亲的爱。她想让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哪怕这份执念一再让本就拮据的家“屋漏偏逢连夜雨”。
“这房子的一切,像看一个熟悉却陌生的亲人,它的皱纹,它的寿斑,它的伤痕。”
趟在父亲生病趟过的床上,感觉父亲的气味把我包裹。淡淡的月光从窗户透进来,我才发觉父亲的床头贴着一张我好几年前照的大头贴,翻起身来看,那大头贴,在我脸部的位置发白得很奇怪 。再一细看,才察觉,那是父亲用手每天摸白了。
我继续躺在那位置把号啕大哭憋在嘴里,不让楼上的母亲听见。等把所有哭声吞进肚子里,我仓促地逃离二楼,草草结束了这趟可怕的探险。
“仓促地逃离”、“可怕的探险”,这样的词汇还不能敲碎我们的心房吗?此时此刻才是从骨血中懂得“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吧!
沉重的日子总会过去,随着父亲的离开,全家人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亲人不在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和他对我们的爱,我们对他的爱会被珍藏。
在后面的章节中,又将我带入沉重的是关于厚朴的故事。也或是在厚朴的故事中我读懂的人生。
务实和务虚,也许是区分两类人的标志,到现在除了务虚,还有了躺平和摆烂两个词,它们将这一代又一代人选择的人生状态分出了自己所在的层次。
作者通过实习,看到了更多的真实世界:真实的利益关系和真实的人性。而厚朴却一直在作者一开始就看到的务虚世界中尽情幻想直至幻灭。
在厚朴人生也许是过得最绚烂的时刻,作者写下这样一段话:
厚朴确实用生命追求一种想象,可能是追索得太用力了,那种来自生命的最简单的情感确实很容易感染人,然后有人也跟着相信了,所以厚朴成了他想象的那个世界的代言人。
我喜欢这样的厚朴,我也愿意相信这样的厚朴,但我总觉得他是在为所有人的幻象燃烧生命。假如这个幻象破灭,别人只是会失望,但厚朴自己的内心会发生什么呢?
也许在这个时候作者就已经对厚朴的未来着急了。
果然在不久
他的的“世界乐队”,现在看来更像是以青春的名义撒的一个娇。在看到现实的未来后,各自投奔到新的轨迹里去了,还赋予这样的行动另一个名字:追求。
只有厚朴,像是派对后留下来收拾的那个人。
厚朴的结局是可悲的,也是让作者悲痛的。他多次想对厚朴说务实点,想想今后要走的路,只是未说出口。俗话说:“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只有被痛醒”。遗憾的是厚朴再也没有醒来,他被住在他脑子中的幻象吞噬了。
也许很多人都有过一段务虚的日子,现实很痛幻象很美,但如果人生没有痛又哪里有感知美的能力呢?将一个人一直放在所谓的美中,他也会羡慕那些生活中有痛的生活吧!就像很多一直泡在蜜罐中的富几代,他们也会向往平庸,想与生活中有五味的人交换人生。
人们往往只看到别人人生中的好,而感受不到自己拥有的好。
写在文末:
今天读完这本书,胸中憋闷了好久。午后在阳光的召唤下我到附近公园走了走,拍拍风景,舒缓一下自己。
已经收到蔡老师的新书《命运》,看过介绍也将是一本充满人间烟火的书,调整一下心情再阅吧!
读完了《皮囊》,也让我解开了一个一直困惑着的谜,那就是在“回家”一章中关于城市与小镇的对比。
离开自己的小镇已近二十年,但每次入我梦境的只有家乡小镇的旧居,不管发生什么,故事背景都发生在有记忆以来住的时间较久的老宅。而在上海完成了诸多人生大事的居所从未入过梦。
也许正如文章所说:
其实我的内心、我的灵魂也是这些构成的。或许不应该说这片土地实际物化了我的内心,而应该反过来说,是这里的土地,用这样的生活捏出了这样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