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影《十二怒汉》陪审团对证人证词的质询,质疑眼见为实
1,在国外学习期间,第一次看到《十二怒汉》,后来又从网上看了几次,每次看都觉得如果要学习法律和逻辑推理这是一个最好的教学影片。
影片情节很简单,就是十二个陪审团成员需要根据法庭审理的证人证词,判定嫌疑人是否有罪。
经过一天中的多次激烈争辩,从最初只有一个人认为可能无罪,11个人认为有罪;到最后一致认为黑人少年无罪。
在激励的争辩和逻辑推理中,一个个证人的证言,被逻辑推理是谎言或者记忆不准确的,因此这些证言不可靠不能作为有罪推定的证据。
后来看到一些海外大片,一些巧舌如簧的律师,可以在法庭上用语言诱导证人,最后在逻辑层层递进的追问下,可以让证人最后都怀疑自己的证言,自己是不是真的是目击者。这里这些律师讼棍使用的一些语言里巧妙设计藏有陷阱,一不小心就会让证人落到坑里。从而推翻证词,让罪犯再一次逃脱法律的惩罚。
2,人们以前相信一个人会准确记忆发生事件的场景,也会准确地描述出来。就是说人们相信记忆会像一台录像机一样,能够把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原原本本录制下来,只要这个人是道德诚实的。这也是人们常说的眼见为实,但是一些研究记忆的心理学家开始质疑眼见为实这样的一个常识。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伊丽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是研究记忆领域的前沿心理学科学家。她研究发现,当人们回忆一个事件的时候,人们是在不准确地重新创造这个事件,也就是重新构建真实的事件。(reconstruction memory)并不是如前认为的那样,只要人是诚实的不撒谎,就会像录音机录像机一样讲述事实真相。
洛夫特斯的研究显示,重新构建记忆是人们在回忆时用新的和存在的信息去填补我们回忆一个事件存在的空白。她认为人的记忆是不稳定的,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如果你告诉一个人你5年前在某地度假的经历,你以为你准确叙述了度假的真实情况,实际上不是这样。你可能使用了许多方面、这5年以来的信息在重构你的记忆,包括你先前讲述过的信息,你在其他地方后来度假的一些信息,也可能是一个你在电影场景中看到的度假信息,等等。
通常这种记忆的扭曲和改变,对于常人来说是无伤大雅的。但是在法庭审理中,一个嫌疑犯的命运可能就会因为一个证人的证词发生改变,记忆重构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就变得非常关键。
因此,洛夫特斯的许多研究都涉及合法证人的证词(legal eyewitness testimony)。在她早期的研究中,发现问话时一个词语的变化都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于一个事件的记忆。比如在车祸事故现场目击证人,如果你问:“你看见一个撞坏的车灯吗?”和问:“你看见那个撞坏的车灯吗?”一词之改,就会误导许多证人在作证回忆重新构建记忆的时候,把问话中特别提到的那个撞坏的车灯加到自己的记忆里,即使现场根本就没有什么撞坏的车灯。
在洛夫特斯早期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中,即使很少几个词语的变化,都可以在以后回答问话中引起人们构建记忆的变化。她的研究报告,改变了人们对于记忆的理论和犯罪法律。
二,伊丽莎白.洛夫特斯的心理学记忆实验
1,洛夫特斯的心理学记忆实验假设
洛夫特斯假设如果预先给人们的心理打上一个楔子,预先在问话时给予一个引导,可以改变一个人对场景的记忆。
洛夫特斯设计一个引导楔子必须是真实的问题,这样才有意义。比如你是一个车祸现场目击证人,问题:在那辆超速的车上一共有多少人?
这个问题,预先设定这辆车是超速的。但是,如果这辆车不是超速的呢?洛夫特斯推论,因为提前有超速的预先设定引导,你可能把超速这个信息给重新构建到你的记忆里。因为当时你没有注意到,这辆车是不是超速。结果,如果你后来被问到其他问题,你很大可能就会说这辆车是超速的。
洛夫特斯假设,实验参与人员会被问及到一个假的问题,就像许多律师故意做的那样。这个新的假的信息会被构建进证人的记忆里,在后来作证的证词里会显示出来。
2,试验方法和试验
洛夫特斯选择了150个参与者,分成小组,观看一个5辆小车连环相撞的肇事事故现场。现场录像内容只有4秒时间,整个录像内容不超过一分钟。
然后按照设计的问题,来让参与者在观看事故现现场录像后,填表回答问题。
在洛夫特斯进行的试验中,从上图可以看出,对于有误导楔子的问题一周后回答“yes”的比例29.2%;回答直接提问“yes”的是15.6%;回答“yes”对于参照组的比例8.4%。预先设定引导问题,与直接提问和 参照组的比例还是相当明显的。
3,实验推论
洛夫特斯分析了实验中证人记忆被重新构建的过程,与传统人们认知的记忆过程不一样的是:在记忆重构理论中,有两个新的信息嵌入过程,一个是人们把被植入的信息整合进原始经历当中,二是当被问及重构回忆的时候使用新的信息。
在真实场景中,现场目击证人会被多次要求回忆场景回答问题。有的是警察盘问,有的是检察官讯问,有的是律师故意问,有的是法官等。即使没有人故意设置陷阱歪曲记忆,他们的记忆也会在一次次的询问中被重新构建,对现实真相出现扭曲。
4,后续研究
一项研究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让证人指认嫌疑犯的照片。研究发现,当证人被展示一系列的面部照片的时候,他们指认真正罪犯的准确性随着多张照片的出现而下降,因为他们会把刚看到的嫌疑犯面部照片构建进他们原先的记忆里。
另外一项研究是许多人声称他们看到过奇异事件,或者天外来客等。有些人并不是撒谎,他们自己是真的相信。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在他们一次次的讲述中,他们描述的奇异事件也越来越加进去他们后来接触到的信息。也许我们的大脑,在记忆的过程中,还会创造一些信息加进去,比如虚幻,比如梦境,比如潜意识等。
在研究声称童年性虐待案例中,洛夫特斯认为有三个可能性造成事实比例要比暴露出来的多:一是早期性虐待可以被遗忘,而不是被压制。因为儿童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性虐待,因此有可能随着成长被遗忘。二是有可能人们在诊所不承认有关于性虐待的记忆,而实际上他们记忆深刻,只不过是不想再次揭开伤疤。三是人们相信对于已经发生的创伤、已经压制在心底,就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
三,结论
1,眼见为实,未必准确,这是我们记忆的设置里的一个BUG。
但正是这个设计,让我们不能准确记住以前的事件,才能让我们的大脑腾出空间来记忆接受新的信息。
人们每天接触信息多达5万多条,如果都需要准确记忆,多大的脑容量也不够。
从现在我的理解来看,事故现场如果是一个全息图,任何人感知现场全息图的能力大小,决定了他无论如能力超强也只是看见现场全息图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推移,外来后续信息陆续涌进大脑储存空间,现场的记忆储存就会慢慢消减。其中一部分印象深刻的,对记忆主人公有某种特定标签的信息,可能转化为长期记忆储存沉淀在大脑某个地方。
等到需要提取记忆的时候,然后等于启封以前的原来越少的记忆。在记忆的部分,和现场真相全息图之间存在一个越来越大的空白需要填充。
如果人为,包括自己或者他人,加入一些诱导因素或者预先设定一个偏好,那么,即使诚实的人也不知道自己讲出来的所谓真相,已经是扭曲的真相、重构的真相、讲述者的真相,而未必是真相。
2,对于人们信誓旦旦告诉你的所谓真相,你要有你自己的判断,不能轻信。
也不要因此怀疑别人,因为他们也许真的不是想骗你,他们只是在给你讲述真相的时候,是在重构他们的记忆,给你讲述的是重构的故事。
3,人的记忆有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长期记忆会被自我重构,短期记忆的信息少。
因此对于一些重大事件,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还是要相信照片、文字等一些客观的信息资料。
正像伊丽莎白.洛夫特斯所说:我研究记忆,因此我对于记忆讲述的真相是一个怀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