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课的简单回顾之后,开始进入正式课程。之前的要素分别是标题、开头、结尾、小说意蕴、故事核、情节,这节课卓老师讲述了6条要素:
7、小说中的人物。
从小说给我们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人物。短篇小说的人物,不宜太多。主角两三个,其它都是工具人,为了情节的需要出现。
主角要立体,工具人可平面。
如何让人物立体?
给主角人物列小传,在小传完成后,就会非常清晰。自我训练的阶段,给人物列小传,熟悉后,列小传:姓名、年龄、长相、身高、着装、经历、性格、口头禅。
8、 结构,也就是框架。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笼统的分法,借鉴作用不大。在这部分,老师给进行了梳理,小说的结构会集中以下9类:
线性结构,最常见,有单线,有复线,复线又分为主副线,交叉线,平行线结构等;
网状结构,以人物的心灵为中心,以人类的意识心理活动为辐射,体现在意识流类的小说。凸显人物的意识、思想、想象、梦境、联想等等;
画面结构:章节通过场景、画面的组合,类似电影蒙太奇,人物特点在其中不甚突出,更多的场景和画面。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的新小说。举例: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
象征结构:卡夫卡《变形记》、《树上的男爵》,象征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
摇摆式结构:《变色龙》,叙述在左右摇摆中不断推进,让文章一波三折,揭示深层意义。
对话式结构:以对话方式进行写作。海明威《桥边的老人》。
延迟式结构:很多悬疑小说使用这种结构。作者给故事人物设置障碍,让读者在迷局中寻找真相,希望并失望。
突转式结构:情节的一种反转,与突袭感要有所区分,突袭感不是必须进行情节上的反转,只要能够让人感到意料之外就好。
故事套娃结构:大故事套小故事,比如《一千零一夜》。
9、题材
找到属于自己的题材范围,写熟悉的题材,有自己的特色。
10、叙述
叙述的视角,有十几类。
全知视角,常常用“他、她”来叙述。《露天电影》算是吧?
固定视角,总是用“他”来看世界,整个推进故事。如《孔乙己》。
叙述的节奏要娓娓道来,虽然是短篇小说,但也可以慢一些。慢不等于拖沓,慢与开头的提速并不矛盾。做到重点突出,快慢结合就可以。
11、主题
主题与脑洞故事并不冲突,主题从大的角度,爱、恨、成长、尊严、人性、苦难,挖掘大主题下的小主题。
余华《活着》写苦难,凸显的是死别后的坚持与活着,《平凡的世界》是在希望与前进中的挣扎与幻灭,不同的苦难,各自的冲突,其实是很有区别的。
对于人生的感悟不够,可以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感悟力。
通过阅读,分析大主题之下的小主题,从自己熟悉的题材中提炼,从小人物的命运中,凸显小人物的悲喜。
12、语言
每个人的语言风格是不一样的,学习每个作家的语言风格,先照猫画虎,再融会贯通。
在梳理要素之后,感悟颇深,确实自己缺乏系统训练,想要进步,根据老师的讲课内容,根据自己情况,梳理了三条:
第一、 再写故事,先列人物小传:环境因素、社会角色和心理特点。
第二、阅读时,对于文章的结构、叙述视角进行观察。概括故事核、提炼大主题和小主题。
第三、 模仿名家笔触,进行自己的文章创作。
听课非常有收获,但是想要巩固练习,有很长的路要走。
《雪国》算是单线结构,固定视角,对吗?
《雪国》的故事核是什么我还没有分析出来,总是似是而非。不过充满美感的文字很吸引人。
我在看《露天电影》时,想到的正是《雪国》中的岛村。他这个人,对给自己美好感觉的女人,恰恰要避开“性”,看似秦山原毫无底线地逐欲相反,但其实同样是薄情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