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听《迟早更新》的往期节目,今早听了第14期 —《苹果!苹果!》,节目里提到乔布斯的一句话:
“这就是电脑对于我的意义。对我来说,电脑是我们有史以来造出的最非同凡响的工具,也就等于给我们的心智的自行车。”
节目结尾,任宁将“自行车”这个概念延伸到工作,他在博客里写:
“对于很多人来说,日常工作就像是健身房里的自行车机(我猜的,也许它不叫这个名字)。它与真正的自行车都是需要发力才能运作的器械。唯一的不同是,一小时后,汗流浃背的你依然在原地。”
“说不定每个人一开始都是希望踩着自行车到处跑的,可不知从何时开始,胯下坐骑就停了下来,最终变成一台只蹬不动的自行车机。也许这是个符合人性的结果。但是正因为如此,从自行车机到自行车,才是更值得为之努力,也更令人享受的过程,不是么?”
过去一段时间,时常疲于工作带来的重复感。用任宁的话说,就是一直在原地骑自行车机,虽每个工作日都在用力,但生活实则没有真正进步,没能创造足够多的新体验。
但也无可抱怨,事在人为,觉得不自由,努力改变就是。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这样阐述“上进心”:
“一个人若能够在安静当中,真正看见、听见、感受到真实的宇宙,而不是一些八股的思想,他必然会充满了进取心。”
很认同这个观点,没有人想真正躺平。这种念头的产生,与社会结构和分工系统都有关,如果一份工作重复性高、晋升空间又有限,处于系统中的人难免会产生将工作与生活分割开的想法。
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因为工作占据着人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时间。将工作与生活分割开的想法,某种意义上如承认了工作并不是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此,生命的质量岂不大打折扣。努力的意义就在于此吧,如任宁说的那样,让自己从骑自行车机到骑自行车。
开始写作,是我打破“挥之不去的重复感”的一个尝试。越焦虑的时候写的越多,敲击键盘越掷地有声,好似抱着一种把自己写透、写净的心情,把那些扰人的思绪从身上统统抽出来,让自己成为一个旁观者。
此外,还试过每周五骑车去江边看夕阳,吃过午饭去树丛里观察小生物,坐地铁的时用读书替代看手机等等。
一切能创造新体验的事情,都可以消减工作给生活带来的重复感,也更让人活在当下,而不是总想着将来XXX了,就好了。
前天以比较严肃的风格,写了篇一千六百字左右的书评,虽不乏观点和逻辑,但总觉得写得太牵强,不喜欢那种“总得说点什么”的感觉,还是写成随笔散文比较舒服,下面就随便聊聊近期看的书。
《告别人类去独居》
故事的主人公加村先生,从小被父母虐待,十三岁这年,他决心离家出走,独身前往荒野生活。
读这本书之前,看到书名时,觉得自己肯定会羡慕主人公的生活。但读完之后,觉得这种生活还是不曾体验的好。一是很可能忍受不了那样的孤独,二是荒野独居生活并不一定能带来自由与新的思想。
加村先生的出走是被迫的,与电影《荒野生存》里的男主角抛弃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独身前往荒野追寻生命的意义不同。加村先生在野外的四十三年,大多时候考虑的是如何“生存”,对生命存在的意义这类更深刻的问题并没有过多思考。当然,也可能仅是书里未记录。
如果一个哲学家或思想家,出于对自己当下生活的怀疑,选择开启一段新的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刻意保持对新生活的思考,这样的出走与独居,想必是更有价值的。
相比之下,加村先生为了逃避人群,在野外独居长达四十三年,更像是一种逃避。如果他经过一番彻底的思考,觉得自己在野外生活其实毫无意义,于是决定重返人类社会。这样的个人觉醒,在我看来,远比高超的生存技能更重要。
《潮骚》
《潮骚》写了一对男女一见钟情,历经波折后在一起的故事。故事很简单,甚至有些俗套。在读完书的一半时,才真正开始沉醉在新治和初江的爱情中。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多次想到电影《溺水小刀》,两个作品里刻画的爱情,让人感受到类似的浪漫、痛苦、美丽。
《潮骚》里的两位主角更内向和羞涩些,在爱的表达上也更小心翼翼。书里两人并没有很多对话,作者倒是用了很多篇幅来描写两人的内心活动,还挺能令人共情的。这本书像是三岛由纪夫送给内向者的一份礼物。
《微笑与正义》、《活着活着就100岁了》,这两本日记类的随笔散文,或许因为翻译的缘故,读起来有些乏味,读到一半便放弃了。马家辉的《大叔》读到三分之一,也因为内容平淡放弃了。
今天开始读村上龙的《男人都是消耗品》,读完前三篇便知道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书里的一些观点肯定会被某些读者唾弃,但现在觉得这类充满个性和强烈观点的书,读起来才更有趣,看到不认同的地方,也更能激起自己的想法。
想到前段时间,在餐厅吃饭时遇到的一个情景:
一个五十多岁的阿姨,一直在调侃旁边三十岁左右的姐姐,说她给客人打饭太着急啦等等。当姐姐说,在我这边排队的客人太多啦。阿姨说,他们都看你年轻漂亮。我一时没听出阿姨的语气到底有没有攻击性,便开玩笑似地说,阿姨,你这么讲话,感觉她都快被你怼死了!
阿姨嬉笑颜开地说,不吵闹不热闹。
一下想到张亚东在《十三邀》里说的一段话,大意是年轻的时候与人平和,反倒变老后,开始想与人冲突,不太能接受沉寂、没有波澜的生活。那个阿姨大概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着生活的无聊与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