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多地相继出台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为各地区各部门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新时期,只有持续推进干部“能下”,回答好谁应该下、要怎么下、下后怎么管这几个问题,才能实现干部队伍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才能让干部队伍建设符合时代发展需要。
一直以来,干部对“下”的认识存在偏差,论资排辈、平衡照顾、圈子主义、亲疏好恶等不良选人用人风气不同程度存在,往往有小错无大错的“下”不了,无功劳也无过错的“下”不了,身体不好精神好的“下”不了,能力不够资历够的也“下”不了,能上能下不协调,造成上面的干部堆积、下面的干部排队,导致干部队伍结构出现问题,干事创业氛围受到破坏。解决干部“能下”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
推动干部“能下”为何如此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下”的制度体系存在缺失,标准不够细化,情形难以认定,在甄别调整对象、确定调整方式时较难把握尺度。其次,社会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受长期以来“易上难下”的思维定势,有些干部对“下”的结果有抵触心理,从而影响工作正常开展和队伍凝聚力,这也造成选人用人者对推进干部“下”有畏难情绪。再者,如何妥善处理“下”的干部,做好管理的后半篇文章,给予干部“下后再上”的机会,也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干部“能下”成为选人用人工作中的“老大难”。
当前,高质量发展进入重要阶段,新的发展形势对各级领导干部政治、能力、作风提出了更高要求。组织部门必须切实扛起全面从严管党治吏的政治责任,在推进干部“能下”常态化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有力实践,引导干部干事创业、奋发有为。要树牢重实干重实绩的导向,多方面多渠道了解甄别“应下”干部,让干部“下”得服气。要破除“能上不能下”的思想桎梏,公平公正处理“应下”干部,让干部产生“下”的触动。要转变“一下了之”的工作方式,给予干部知错改错、重新使用的机会,让干部不再谈“下”色变。要持续营造良好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凝聚干部群众思想共识,让干部“下”真正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