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在虎跑大慈山麓的青青翠竹之中,矗立着一座令人敬仰的舍利塔,这就是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弘一法师纪念塔。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是近代史上才气横溢的艺术家,一代名僧,于诗、词、书、画、篆刻、音乐、美术、戏剧造诣皆深,对中国茶和传统茶文化也有深刻的领悟。
说来也巧,李叔同十八岁时,由生母做主与俞氏成婚。俞氏乃天津芥园俞家茶庄老板的宝贝女儿。
1902年李叔同二十三岁时,由上海赴杭州乡试,在杭州住了一个月光景。这是他第一次到杭州。这期间,他常去涌金门外茶馆喝茶。
1912年8月,李叔同从日本留学回来不久,应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经亨颐校长之聘,来校教授图画、音乐。这次到杭州后一住就近十年。他的住处在钱塘门内,离西湖很近,常常独自一人到靠近西湖边的一个名叫景春园的小茶馆楼上去吃茶。
当时的钱塘门还有城墙,平时西湖边非常幽静,游人不多,他找了一个僻静坐位,边饮茶,边凭栏观赏西湖风景。闲暇时还坐船去湖心亭吃茶。
一次,他约了夏丏尊师友去湖心亭,吃茶中夏丏尊师感慨地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后来李叔同真的就循入了空门。
那是1918年,李叔同三十九岁,在虎跑寺出家。在此后的二十多年僧侣生涯中,他对茶依旧留恋,情有独钟。
虽然说,由于夏丏尊一句无心的话,直接导致了李叔同出家,但他的高足丰子恺对先生的出家又有着自己极为独特的理解,他是这样说的——我认为他的出家是当然的。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
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
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
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
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