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颜渊篇中有一段是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大致意思是司马牛问孔夫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夫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夫子回答:自己反省自己没有愧疚的地方,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说明君子做人做事,是怀着诚意去做的,尽力而为,不论结果如何,也不会忧虑和担心,因为自己已经尽心做了。
由此也领悟到了,为什么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因为君子明白,相比而言,修行和改变自己是最根本的事情,虽然过程比较难,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相对也是在守着容易的。把生活中看似简单的事情重复地用心地做好它,用平和的心态等待机会。
所以,还有另一句话就是君子坦荡荡。因为该做的已经做了,该尽的心也已经尽了,心里就不会害怕什么,来什么结果就接受什么结果。知道很多事情除了有人为方面的因素,也有自己决定不了的因素,而决定不了的那些因素也不是自己需要忧虑的。
反之,小人会行险以侥幸,小人在做人做事的时候,心中没有约束与顾虑,比如会投机取巧,钻各种空子,只看眼前的利益。这样做可能会一时很得意,但是在内心深处其实是不安的,会担心东窗事发等等。所以说小人长戚戚。小人的心中总有担忧的事情,总害怕事情败露或者事情做不好。
君子与小人,一个重视因,一个重视果,自然在心态上也是不同的。
现实中,人们有时会看到有的人特别喜欢解释或吹嘘自己,出现问题的时候,总会找各种说辞来证明自己是好的,证明自己做的没有错。或许他/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隐藏内心的不安,隐藏自己没有尽心的那部分。
实际上,一个人骗别人容易,骗自己才是难的。因为一般来说,人本性中的良知会时常跳出来拷问自己,这样做真的心安吗?真的妥当吗?自己真的已经做得很好了吗?
有时候我们的言行在别人的眼里可能都看得很清楚,而自己却像是掩耳盗铃一样,不断地掩饰,解释。
在人一开口就把原因推给外界的那一刻,就已经在远离自己的内心世界了。
所以就算在言辞上说得天花乱坠,到最后也是徒劳的。就如往期文章中曾说过,在因果定律上,上天只看你真正种下了什么因,而不是看你说的和你认为为自己种下什么因。
所以,德行是行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是踏踏实实做出来的,而不是偷工减料地糊弄出来的。
一个真正对他人有德行的人,别人自然喜欢亲近他,甚至会想念他。
比如我的太爷爷,在我小的时候,对我真的是行不言之教。
他默默地给了我关心和陪伴,他的朴素,平和,不争,宽容,自修,乃至在最后高寿安详地睡着离开人世间,这些画面都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等长大后我恍然明白,太爷爷所行的就是道家的思维,是合天道的,很感恩他的不言之教。如今不论他离开了多少年,不论我去什么地方,心里都永远怀念他。
还有我的爷爷,爷爷去世地比较早,那时候我大约三五岁的样子,所以对爷爷的记忆比较模糊。但是有两个很清晰的画面,一个画面是他干完蹬三轮车的活到家门口时,会让我和姐姐坐上他的三轮车,一起回家,还给我们糖吃。他把辛苦留给了自己,而把生活的美好给了我们。
第二个画面是每当我身上哪里受伤时,他就赶紧蹬着三轮车送我去医院,那个坚强有力的背影也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遗憾的是爷爷没有等待我长大报答他,而他的德行,也会让我怀念一生,并且明白,德行好的人即使离开了,也会永远活在他人的心中,被人怀念,就如老子所说的,死而不亡者寿。
随着自己人生的经历愈加丰富,也愈加笃定了此生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而笃定,就是千难不改,万难不退。在行的过程中感悟到圣人的话真实不虚,不管人们是否去自修,它们永远在哪里,给需要和想要觉醒的人点亮一盏明灯,指引他们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