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到这句话可以形容曹髦,敢用命抗争命运,虽死何憾?
十九岁,是一个人最好的年华,曹髦的生命定格于十九岁。
曹髦是谁?有句大家都知道的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曹髦说的,原话是"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曹髦是个值得敬佩的悲壮赴死的皇帝。
他是曹丕的孙子,曹丕称帝死后传位曹叡,后者四十岁去世传位曹芳,曹芳是被权臣司马师废掉的皇帝,后来立了曹髦。
三国的名人太多,理起来甚至有些乱,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司马昭的哥哥。司马懿在曹魏建国立下大功,又有司马师、司马昭两个虎狼儿子,司马家族逐渐掌握了实权。
司马师如果活着,可能就没司马昭什么事了。因为司马昭才能和地位还在司马师之下。前任傀儡小皇帝曹芳因为不甘心做傀儡,想翻身,轻易被司马师废掉。
是的,哪一个皇帝甘心做傀儡任人摆布呢?
何况曹髦还是一个有志青年。
曹髦十三岁被立,因为入宫时举止得体,仪态有度获得朝野一致的好感。
钟会,那个传说嵇康得罪过的人物,这样评价曹髦,"才同陈思,武类太祖"(陈思是指曹植,太祖是指曹操,都是死后的封号),说明钟会认为曹髦文武双全。这也让司马师后悔立他为帝,心中埋下防备的种子。
曹髦既然出自曹魏皇室,肯定遗传了先祖的优秀的文学基因,毕竟建安文学中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三人占据了重要地位。他和太学里的儒学长者谈论《易经》、《尚书》等都有自己的独道见解,据说他还是画家,有好几部作品传世,是第一位皇帝画家。评论家说他的作品"其人物故实,独高魏代",标准的文人一枚。
唉,你说曹髦咋就不愿好好做他的文人呢,如果他寄情于文字书画,没有和权臣抗争的心,他是不是会和当年的汉献帝,后来的山阳公一样的结局?被迫禅让,把皇位交给司马家,保得一命?
可曹髦毕竟是曹操的后人,又流着曹丕的血,身体里的年轻的热血让他无法永远做一只安份待在笼里的金丝雀,他一直在等待机会光复曹魏。
可司马家已布局了几代人呢,朝野上下,处处是司马家的耳目。司马家又是世家大族,兄弟众多,曹氏皇族早已被逐出了权力中心,曹髦注定是孤勇的。
好不容易捱到司马师在平叛战争时病死,曹髦马上下诏司马昭在当地留守,可老奸巨滑的司马昭抢先回到京城,控制了局势。曹髦其实已经失败了。
这时估计双方的矛盾已经公开,曹髦的日子很难过,司马昭经常在朝堂上斥责小皇帝。快二十岁的年轻人,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日子久了,实在是无法忍受,于是想和司马家族斗争,可到处是司马昭的耳目,连身边自以为信任的宠臣也是,消息提前被走露,马上面临被废,所以曹髦才要拼死一搏。于是,才有了被后世认为不明智的一幕,曹髦带领几百人的非部队力量,去相府讨罚司马昭,这个在战场上驰骋了几十年的权臣。
结局其实早已注定了。
本来无人敢靠近他的,毕竟他是皇帝,谁也不敢背上要族诛的谋逆之罪,可司马昭的党羽,太子舍人贾充,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贾南风之父,唆使没脑子的成济,用长矛剌穿了曹髦的后背,使司马昭害主成为了事实。
司马昭闻讯心里乐开了花,表面上还得抱着曹髦的腿大哭,人家会怎么想我司马昭?
亲手杀了皇帝,成济这边还在幻想着升官晋爵呢,转眼就成了替罪羊,果然,被人利用了的人死到临头方才恍然大悟,然后悔大骂均无济于事了,成济被诛三族。
然而,有可能成为一代名君的曹髦,含恨死去,死于莽夫成济之手,委实可惜。
成为名君的前提是要有良臣辅佐的。
曹髦生不逢时。司马懿时代开始到司马昭儿子司马炎才完成的司马家称帝之路,三代人的努力,又怎会因一个年轻的小皇帝而改变或放弃?哪怕明知小皇帝有可能成为明君。
曹髦最值得敬佩的是明知不可为而为,明知与司马昭之力量对比犹如鸡蛋碰石头,偏偏为之,他傻么,他只是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罢了,像他这般优秀的人,如果被废掉,司马昭会让他存活于世上么?
所以他宁可以死相搏。用生命反抗命运,用自己悲壮的死,向世人揭穿司马昭的阴谋,他死后,说是按原高贵乡公封号,以王礼安葬,实际只有几辆破车,唯有百姓为他叹息,这是我们年轻的皇帝,前两天被杀了。
他当初是不愿做这个皇帝的,他知道这不是好事。然而他躲不过,既然做了皇帝,他便想做个好皇帝,他努力了,也挣扎过,然而他生逢权臣当朝的乱世,他不愿做傀儡,便注定以悲剧结局。
我记住了这个年轻人。
于魏晋乱世中,他留下了自己的一抹独特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