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1-红尘修行的鱼儿《论语新解》第162天

子不语怪、力、乱、神。

对这句话通常的理解是:“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悖乱和鬼神”。

这种解释最早见于三国时期魏国经学家王肃对《论语》的注解,他认为:

怪,是指怪异之物事;

力,指的是“奡荡舟”(奡,音ào,传说夏代寒浞之子,是个大力士,能陆地行舟)、“乌获举千钧”(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据说能举千钧之重)之类;

乱,指的是臣弑君、子弑父;

神,则是指鬼神之事。

按照这种解释,“怪力乱神”指的是四件事;给这句话加上标点符号的话,则为:“子不语怪、力、乱、神。”

南宋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也持有这种观点。

他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故圣人所不语。

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

并引二程弟子、北宋理学家谢良佐的话说:

“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

按照上述理解,孔子是不议论、不评论怪异、勇力、悖乱和鬼神四事的,原因正如朱熹和谢良佐所说。长期以来,这种解释居于主流地位,影响深远,以至于后来人们以“子不语”指怪诞的、不符合常理的事物。

然而,这种解释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在《论语》的其他地方,孔子与其弟子曾不止一次谈论怪异、勇力、悖乱和鬼神之事。

而在其他公认的儒家经典著作中,有关“怪、力、乱、神”的记载就更多了。

我自己倾向于经典解释,我觉得这读过的论语里,孔夫子谈论的最接近鬼神的话是事死如事生!但是,孔老夫子对于事死还是建立在礼仪的规范之下,目的是为了体现子女对父母之爱,继而引申到尊老敬老的目的上,也是为了现实世界的和谐,仁爱的目标。

关于其他儒家的怪力乱神的述说,我没有找到,就不妄加评论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