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句玩笑话曾说,在北京打拼的人,迟早会成为天津人。
世人皆知一线城市房价高,但是从来不缺去大城市打拼的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断涌入大城市,该如何解决自己的住宿问题呢?
答案是,周边城市。
这两天,经济学家管清友在腾讯新闻《你的关心尽管问》节目中的言论,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嘲讽和质疑。
节目组问了管清友一个问题:如何去看待大城市里跨城通勤的“钟摆人”现象?
管清友的回答就很有意思了,他说:“这样的生活方式幸福指数太低了,我觉得应该调整一下。时间都花在通勤上太浪费了,应该把这些时间有效地利用好。”
看到这么专业的回答,网友直呼: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听一席话啊!”
“建议提得很好,下次不准再提了。”
“这样,咱们假设一下,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公司旁边的房租太贵?”
网友为什么那么生气呢?不仅是因为他说了一句正确的废话,更是因为这些话当中潜在的“嘲讽”和“一概而论”让人难以接受。
他给所有“钟摆人”下了一个定论:打工人之所以把时间浪费在通勤上,不是因为生活艰难,而是因为没有长远的眼光。
如果人们能够适时作出改变,那么现状一定会越过越好。
作为一个经济学专家,竟然提出这么不贴合实际的建议,实在是令人有些难以接受。
因为连一个普通人都知道,贫穷的现状并不是改变单一要素就能够扭转局面的。
02
在美国有一个社会心理学家叫芭芭拉·艾伦瑞克,她和管清友一样,认为一个人过得穷就是因为懒,见识短浅。
于是她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来体验一把真实的穷人生活,一开始她格外自信,认为人只要足够努力,就一定可以从底层爬出来。
女博士遇到的第一道难关是居住地和通勤。
因为穷,所以她没有金钱来购买好的住处,只能住在廉价的贫民窟里。环境无比糟糕,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空调,就算是这样破旧的房子,房租还要占据收入的大头。
但比起邻居来说,女博士的环境已经好很多了,因为至少她不需要一大家子都挤在一个小屋子里。
接着是上班。她找到了一份服务员的工作,住得太远了,通勤都要三四个小时,但没办法,对于穷人来说,时间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服务员的薪资不够高,所以还要找第二份兼职来扩大收入,但这会进一步压榨自己的时间,每天挣完生存所需的金钱后,回家只想睡一觉,什么提升自己,放松身心,那些都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就算是这样努力,也只够自己多买一件大衣而已。
因为工资低,所以需要用时间来换更多的金钱;因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工作,所以根本没有精力提升自己,因为无法提升自己,所以只能日夜重复干着相同的工作。
你能说他们不够努力吗?不能。你能说他们不够聪慧吗?也不是。
这就是贫穷怪圈,你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却找不到突破口。
这和专家口中的“目光短浅”没有关系,是因为时间和精力根本不允许。
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当中的台词所说:“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请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03
很多家庭都会有这样一个朴素观念:我一定让孩子好好念书,等他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我就能享福了。
小孩长大后会发现这个世界骗了他:好不容易考上好大学,却发现自己没有能力找到一个好工作,好不容易应聘成功,却只能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有时候甚至需要家里补贴。
于是家长也发现事情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即使把孩子送到大学校园里,可自己仍旧要操劳孩子的生活,婚事,房子,车子,甚至要看孩子。
好像,没什么改变。
于是有的人又会想,那我不按部就班地生活,勇敢地踏出自己的舒适圈,会不会有机会摆脱贫困呢?
可是他们忘了,穷人更难致富的原因就是抗风险能力极低。
为什么大家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教育这条赛道?就是因为这是一个一本万利的好生意,学知识不会有任何风险产生。
可如果你拿同样接受教育的钱去做生意快速致富,由于没有背景,没有相关知识积累,没有人脉,那唯一可以赌的就是运气。
看起来,好像进退两难。
我们并不能单纯地认为贫穷原因是某一种要素,它可能是家庭,环境,个性,受教育程度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可是只要我们改变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那么生活总会越来越好。
教育不能让人一夜暴富,却给了绝大多数人向上的契机。
每一代人都是在上一代的承接和基础上,逐渐变得更好。
要想加快这一进程,个人努力能改变的局面很小,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比起居高临下的建议年轻人在公司附近租房子,不如从实际入手,改善工资结构,调整房价过高等问题,让年轻人“能”决定自己的通勤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