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陈隆生,博士,台州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发表《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了解学生:常识缘何成为难题》等论文。
实用文阅读教学设计要点
一、实用文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
确定实用文阅读教学内容,需要认清实用文的体式特征,把握实用文的独特性,具体要把握两个要点:
1.从“实用性”出发选择教学内容
实用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依据体式特征去阅读实用文,即按照实用文的本来样子去阅读它,把实用文当做实用文来阅读。
(1)把握作者的劝说立场,使用文具有“劝说”的特性。任何一篇实用文都隐含着一种对读者“劝说”的立场。科普文章,劝说读者相信作者所介绍的知识是真的;社科文,劝说读者相信其结论;新闻,是要读者相信其新闻事实的真实客观性;演说辞,劝说读者与作者或者演说者一道采取态度或行动;说明书、指导手册文章,要劝说读者相信其介绍的行为步骤的有效性。
(2)关注文本内容的独特性。实用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说是为了指导和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它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陈述或介绍相关的规则与原理。这是实用文与文学类作品的最大区别。所以,对于直接介绍规则的实用文,要把理解文章所阐述的规则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对于阐述规则背后原理的实用文,就要把分析这些原理作为核心教学内容。
2.依据“不同的读法”确定教学内容
实用文是一个大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其体式的共性,以“实用”的姿态开展阅读。但在阅读“这一篇”具体的实用文时,仍然需要根据具体的体式加以指导。不同的阅读目的,读法不同;不同体式的文章,在文章中要读不同的地方。
(1)科普文章的阅读教学。科普文章的阅读有自身的一套规范和模式,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辨识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习得科普文章的一般性阅读模式。
科普文章的阅读以理解为目的,其基本阅读姿态是解读型的。所以科普文章的阅读教学,需要按某篇文章的体式特性,教会学生如何理性的解读文章。
因此,在教学中要把“课文内容”和“作者的表达”结合起来,让学生完整而恰当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观点。把科普文章的“课文内容”从文中割裂开来,不顾“作者的立场和表达”,而使用多媒体、实物展示、辩论等方式进行所谓的拓展,这会导致一种似是而非的“奇怪的阅读”。
(2)新闻的阅读教学。新闻在中学语文教科书里向来是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安排的,似乎学新闻的目的就是“写新闻”。这样的教学内容显然过于狭窄,我们需要拓宽“为理解而读新闻”的教学内容选择路径。拓宽新闻教学内容的路径,主要有两条:
第一,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新闻阅读教学的要求,提炼核心教学内容。要区分哪些内容要教哪些内容不需要教。如关于获取新闻事实,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需要考虑舍去那些对学生来说一读就懂的内容,即关于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情等内容,就不需要列入核心教学内容。需要教的内容是把学生提升为理性而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者,即要让学生学会从报道的事实信息中分析鉴别其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区分出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第二,依据“受众”特点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从新闻传播的原理来看,我们的新闻阅读教学实际就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受众”。大量实验证明,受众在信息面前绝不是驯服的奴隶,而是具有高度自觉的主人。受众实际上是有目的地接受媒介的内容,对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东西或支持他们固有认识的内容,他们才会接受下来。受众具有主动性,不但选择信息,而且还自行解释和决定取舍。所以有人说,现在考虑的不是“信息如何作用于受众”,而是“受众如何处理信息”。因此,新闻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应该是培养学生做一名合格的“受众”。依据受众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3)社科文的阅读教学。第一,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科文中的专业术语,社科文所用的术语有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这常常让我们误以为这些文章很容易读。其实不然,专业术语有其专业领域中的特质内涵,貌似同一个术语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往往有不同的含义。如果望文生义,很容易造成对文章的误读。
第二,要引导学生从关键术语的辨析中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社科文与自然科学文章不一样。自然科学文章中的术语通常是定义清楚、彼此理解一致的。但社科文中的术语,依作者的立场、视角不同而彼此有不同的界定,作者的观点表达,往往要借助于术语的重新界定。所以有的学者说,社会科学家只好在文中为自己的词语挣扎不已——他的挣扎也带给读者阅读上的困难。因此,阅读社科文,辨析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关键术语就显得非常重要。
(4)演说辞的阅读教学。演说词是一场演说的底本,它的形成需要遵循演说的一般性要求与规则。作为语文教学内容,演说词实际承担着两种教学功能。一种是让学生担任演说者的角色来学习演说词,另一种是让学生充当听众的角色来学习演说词。前一种是立足于发展学生“说”的语言艺术,后一种则立足于发展学生“听”的语言艺术。演说辞的阅读教学,主要是后者。
学生聆听并分析一次公众演讲,一般应做到:对一些显著的信息做笔记;区分辩论的类型(如因果关系、引据、比拟)和逻辑谬论的类型(如偏见、从相互关系中推断其因果、过度归纳);精确总结每一个演讲内容的本质所在,在讨论中形成对某些问题的判断。
二、实用文阅读教学环节的设计
实用文阅读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依据文章体式、具体的学情和基本阅读规范。
1.学生的“阅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环节
从学生阅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环节,可以及时探测并把握具体的学情。这样的设计更加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是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例如钱梦龙老师教《死海不死》一文,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他让学生讨论这篇课文哪些知识可以不教。讨论结果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可以不教;“确数”与“约数”的区别,可以不教;生字生词可以不教。
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讨论要学好这篇课文,哪些知识还是需要老师教的。学生讨论之后认为需要老师教的内容主要是知识小品的文体特征(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
第三个环节集中讨论需要教的内容:科普文章文体特性中的“趣味性”。
2.从“课文内容”出发设计教学环节
这种设计方式是从课文内容中提炼出需要教学的核心内容,围绕核心内容设计活动环节。
例如有位教师在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时发现这篇课文不像一般的说明文,所以不能把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准确而生动的语言等已经固化的教学内容,作为这一篇课文的核心教学内容。于是这位老师对该文体式做了重新定位,认为这是一篇科学作品,而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科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有明确的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所以他把课程标准和课内容结合起来,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出发,站在一个新的制高点上确定了这节课的核心教学内容为“学习科学作品的求真精神”。围绕核心教学内容设计了两个核心学习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提取和筛选有关物候的知识,明白课文向我们说了什么,这是科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基础。
第二个环节是体会作品中的求真精神。求真精神体现在表达上是充分的论证、符合逻辑的思维、富有条理的结构及准确严密的语言。竺可桢在作品中列举了充分的实例来支撑自己关于物候学的研究意义、影响物候来临的种种因素,既例正充分又注意到了特殊情况,这就是科学作品的求真精神。
3.从实用文“阅读规范”出发设计教学环节
这种设计方式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课文的阅读中获得实用文的阅读规范。
例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案例的核心环节设计:
在这个案例中,教学目标是“理解并获得新闻阅读规范”,围绕这个目标,就是设计了两个核心环节:
环节一:感知新闻体式
1.如果你是当时的播音员,你将以怎样的语调向全国人民播报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2.这则新闻导语交代了哪几点信息?
3.如果对导语部分进行概括,压缩成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该怎样概括?
环节二:把握新闻阅读规范
1.如果你是新闻媒体的编辑,首先需要审稿,请你按照新闻的三个特性(真实性、及时性与简明性”联系具体的语句分析,这篇新闻是否值得刊(播)发。
2.如果由于篇幅因素需要对这篇新闻稿删略,你会从开头还是结尾开始删减。
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新闻体式特点,把握新闻阅读规范,设计者把新闻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起来了,围绕播报和删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加深对新闻体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