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林树
前几天看一篇文章讲到:大多数人注定平庸,但平庸的医生,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接受。
甚至更多时候,不光只是我们自己不愿意接受,我们的父母都不那么愿意接受。
虽然《你好,李焕英》里的那句“我的女儿,只要健康快乐就好了”感动无数母亲,但是回家后还是热衷孩子的补习班报了那些,孩子每天的作业完成得怎么样。这些看似只期待健康快乐的数十年的读书生涯里,必将无数次被寄予厚望。
很遗憾,我们不得不承认,而大多数的爱情也是平庸的,哪怕我们总是认为自己遇见的那个人就是跟其他人不一样。
其实确实是不一样的,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这份爱就确实比绝大多数精英的爱更不平庸。
原本是平庸的爱情,一旦有了真心进入,意义就开始出现了。
而将这句话呈现得淋漓尽致的应该是《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
这本书,他只花了9天时间,主要是记录自己和家人在二战期间的集中营发生的事情,实际上他是有机会逃离进入集中营的命运的,灾难之前,美国大使馆说可以给他签证前往美国,但是他选择了更难的那条分岔路,留在了维也纳,理由也很简单,他的家人在这里灾难的土地上。
但是他的选择并没有改变任何现状,只不过是集中营里多了一个犹太人而已,而他在意的家人:妻子、父母、弟弟都死在了集中营里。
这时候我们可能不禁要问了,明知道不会改变现状,为什么要去啊
就像现代人还有关于“一个年轻人见义勇为救了一位老奶奶,而自己牺牲了,到底值不值得?”的辩论。
在责任面前,真的不是数字化的现实可以衡量这份重量的,作者维克多选择和家人在一起,是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一个年轻人看到老奶奶犯险,去见义勇为是这个时代对青年一代赋予的责任。
当然,对于见义勇为,谁都不想得到双失的结果,但是一开始这个是不可预测的。
而对于维克多,自己的选择,不过是多搭一个苦难的生命而已是已知的,但是他还是如此选择。
这个选择,也让他思考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他总结了要记住两点:
一是我们始终有选择权。即使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囚犯也有选择,你是选择坚持?还是选择崩溃?选择后者,死亡一般在48小时内就会降临。
二是负责任。在集中营为什么要选择尽力活着?多活一天是一天?因为有自己爱的人,有自己的家人,他们在等候自己。
当你有一个自己爱的人,又选择为TA负责任,那么,意义就会慢慢呈现。
秉承这两点,他在残酷的集中营的屠杀中,他克制、简单、理智,而后在书中描述也是如此,他不煽情,但是深刻理解爱的真正含义。
作者有一段是描写自己的妻子:
“突然间,一阵沉寂,一把小提琴向夜空奏出了绝望而悲伤的探戈舞曲……提琴在哭泣,我身体的一部分也在哭泣,因为那天正好是某人的24岁生日。那个人正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另一个地方,也许近到仅几百米的距离,也许远至几千米之外,却与我全然隔绝。那个人就是我的妻子。”
“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我知道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天使存在于无比美丽的永恒思念中。”
“我强烈感觉到她的存在,她陪伴在我身旁,我甚至有伸手触摸她或抓住她的冲动,她就在身边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就在那一刻,一只鸟飞下来,刚好落在我面前,在我挖壕沟的土堆上直直地盯着我。”
他认为,哪怕你一无所有,只要你还有一颗真正爱人的心,你就能为你的人生赋予意义,因为你想负责任,你有选择。
我们的人生每一次能够变得更好,但是我们又错过,我们自责,再立志,如此周而复始。
决心每天看十页书,但是三天之后,抛弃书本又拿起了手机……
说好要健身,但是天气不好……
没有坚持下去,以前我一直以为是自己没有动力。
后来发现不是,是为自己怯懦找的最烂的,但最能自欺欺人的借口。
不敢把去努力的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敢对自己立的小目标负责任,所以,有时候连爱人都需要衡量利弊,来回斟酌。
对不起,我们就是这样变得平庸的。
若只是喜欢,何必夸张成爱。
勇敢去主动选择,勇敢去承担责任,勇敢去爱人,让我们原本平凡又普通的人生少一点点平庸,享受多一点不那么平庸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