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未来而努力,也为未来感到自豪。等待的人需要具备闯荡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要,包括个人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我们称之为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关注的是人们如何更好地应对个人生活、人际关系,包括家庭、社会和工作等角色。如今,工作对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仅靠循规蹈矩已经无法保证稳定的职业发展。那么,学校教育是否足以帮助学生发展这些能力?在2007年第三届国际大会上,提出了“22年”,这场两年一次的全球盛会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在这次会议上,作者提出了复杂的未来非常重要的观点。听众将自己的答案写在纸条上,最常见的主题包括同情、技术、健康、交流等,而科学、数学、技术则排在最后,艺术则处于中间的位置。一方面,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学科教学不重要,书后几章一直强调学科知识对学习者未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学科教学并不是唯一途径。事实上,听众们关注的这些主题,近十年来成为突出教育议题,比如21世纪必备的综合能力和关键能力。背后的普遍理论是,在当今世界,学习者要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必须培养能够应对广泛挑战的技能和态度。
比如自我理解、同情、管理、道德、合作和良好的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最为突出,这让作者感到欣慰,因为他几十年的专业工作主要就是思维教学。他认为排名靠前的几个主题有些偏向思维,毕竟这是一次关于思维的国际会议,所以思维能力的位置比较靠前。所列主题大多回归到生活各方面都具有普遍重要性的个人竞争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比如自我理解、学会学习、健康,以及应对人际关系的同情、伦理、道德、交流和工作能力。如今的工作越来越需要高层次能力,仅靠循规蹈矩已经无法保证职业安全。学习者需要掌握的能力种类和规模各不相同,甚至涉及范围比学习社会规律还要小,比如如何使用信用卡、购房、使用电脑等。除了在见解、行动指导、伦理道德和职位方面的相似性,综合能力和全局性理解也有明显差别,必须掌握综合能力才能进行全局性理解。不同学科的全局性理解又能支持和完善综合能力,两者相互交织、彼此连贯。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人能做什么?中国人有什么用?我们如何教授这些能力?它与教学内容有什么关系?能否为我们提供合适的空间?据悉,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框架已经提出。
一类是核心学科与21世纪相关主题,第二类是学习创新技能,第三类是信息媒体技术能力,也就是生活职业技能。欧洲也提出了21世纪1.01框架。传统教育忽略了七个思维习惯等内容。多年来,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考已经成为社会竞争的依据,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探索。后来,作者和同事研究了金融教学法,学习研究形象思维、思维艺术和思维文化,将思维技能教学融入学习内容,这需要技巧。教学法的主要风险在于形式主义,只做表面功夫,比如每周两次让学生列出某个问题讨论,或者每周一次结构化讨论。仅靠这些,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生物课程内容的压力也让我们忽略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家不仅忽略了学生是独立的个体,甚至认为孩子个人无法学习,这种观点过于浅薄。回到开头,什么样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应对未来?作者认为是对复杂因果关系的思考能力。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复杂的因果关系,因果循环和螺旋都是因果关系。理解复杂因果关系是探究专业世界的基础,但复杂因果关系常被贴上系统设置的标签。比如说一本书,蒂娜·格罗泽写的关于在复杂世界中认识关系的内容。
在复杂的世界中理解因果关系时,我们往往习惯用线性的因果思维,比如像保龄球击倒球瓶那样,把世界和生活简化为直接的因果链。但实际上,复杂的因果模式往往是互为因果,两个事件会相互影响。有时还存在多元变量共同决定结果的相关因果关系。比如,物体能否漂浮取决于其密度是否小于周围液体,这又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关。学者们逐渐意识到,类似负担的因素有时只占一半,另一半则是我们容易忽略的正在发生的事实。此外,还涉及个人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中国人成为“狭小房间中的大象”呢?关于综合能力,书中其实只给出了观点,缺乏具体指导。我们很难解答这个问题,除非直面最主要的挑战——就像小房间里塞着一头大象,人们却刻意回避。综合能力就像被忽视的大象,很少有文献专门讨论。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促进这种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学习。你需要主动加工新知识,建立联系,形成心理模型,回顾所学内容,保持新鲜感,并转化为更适合自己的内容。关键在于接受学习,学习能力和相关理念的教授需要更长时间。我们可以快速向学生介绍方法,但掌握基本原则并不等于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要在不同情境中自信地应用这些原则,就像学习一项运动一样,虽然可以很快解释和展示所有技术内容,但真正培养能力、习得技能,并不是掌握某个主题的信息,而是将原则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此外,各项能力中还包含了运动、除以二等原则,以及无法量化的经验知识。仅仅获得一些知识,只有在不同情境下的真实演练中,这些能力才能发展。教育空间本就有限,综合能力这个“庞然大物”显得更加突出。目前课程安排已经非常紧凑,但一些无价值的狭隘知识却占据了过多空间。这种超载现象难以缓解,生活中还有大量家族知识,实在数不胜数。我们实际拥有的学习空间非常有限,因此需要巧妙地进行抽样。比如,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可以用刚才提到的文学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抽样教学。在常见的指导框架下做出个性化选择,比如选取优秀作品、风格多样、重点不同的内容。其次,要认识到这个框架本身就很庞大,我们需要在学习内容中优先选择能力。真正重要的问题不仅是学什么知识,更是知道在哪里学习。传统学校成为了最佳场所,这有助于我们压缩综合能力的庞大体积。
教师自认为课程安排符合常规流程,但我们的压力依然集中在全局性理解上,对开放性问题的态度也很好。对于综合能力,虽然不存在唯一最佳的能力选择,但决策并不仅限于某一课堂层面。在这方面,文学领域的抽样教学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例子。这种抽样教学意味着放弃对普遍适用的追求,不再试图包容所有内容,也没有内部协调让所有学生都能全部掌握。我们要重视综合能力,可能需要舍弃一些全新或开放性的问题,而不是牺牲我们已有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