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今天元旦,很多公号媒体都发布了新年致辞。我首先阅读了新教育朱永新老师的《向未来睁大好奇的眼睛》,题目本身很亲切,可以猜得出其内容一定会谈及儿童。他一直关注关心儿童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朱老师自从做了爷爷,就常常在一些活动上分享与其孙子在一起的具体事例。不得不说,一个人的任何一个身份的增加或改变都会引发他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更多的观察、思考与表达。
以上为离题部分,接下来继续说新年致辞。我把《向未来睁大好奇的眼睛》全文内容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始终保持一种自主的学习力。朱老师认为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热爱发问、喜欢探究、善于创造的人。同时,身为教师,我们还有一项无比重要的责任——保护与尊重儿童的好奇心。想要时刻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除了与生俱来的敏感,我们还需要不断清空自己,去接触、去认识新的事物,不断更新认知。
新网师郝晓东院长的新年致辞更为知性一些,题目为《以自身的确定性来面对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我认真读了两遍,也将其提炼为一句话即不管这个世界如何变化,如何不可预测,我们始终需要做好的一件事就是不断地增强自己。也就是永远保持学习的姿态。有具体目标的,计划的,知性的,适当的,沉潜式的,能见到成效的学习。
无论是朱老师还是郝院长,他们的致辞都有着非常明确的受众即老师。所以,他们的目的其实是一样的也就是希望老师们说小是热爱学习、热爱儿童、热爱教育。说大是以自身一己之力为实现理想的中国教育而不懈努力。两者都是在给建议,给方法。
然后是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今年是第七场。因为我都是只读他的文字稿,至于他是对着台下人山人海(去年)发表演讲还是对着12000个空座位自言自语(今年),我的阅读感受并不受影响。我仍然只关注他在演讲中所选择的故事素材,以及呈现每一个故事时所采用的叙述视角与突显的共鸣点。无疑,他是既关注普罗大众又聚焦顶端高层,所以他才能将所有资讯糅合、提取、淬炼、表达得如此恰到好处。关键性金句也是引用得滴水不漏。
我立马想起了前两天读到的一篇凌宗伟校长的文章《教师应该如何读书》(不太确定是不是这么个普通且司空见惯的标题了),但内容绝对就是这方面的。他说:本质的学习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思维的学习。而什么是思维?思维就是一个人对知识(也可以说是信息)分析提取、加工处理的能力。
我们很多人关注罗振宇,订阅他的得到app,每天听他的分享,大部分都是在从他那里获取(知识)信息。而他的思维能力与方式,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去研究和学习。
借一双慧眼,让我把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吧。感谢新年伊始,花费自己智慧为我们提供慧眼的人!
B
一觉醒来竟是凌晨五点,很惊讶!简直不敢相信,揉揉眼睛再看,05:01。好奇怪,我竟然从昨晚九点一觉睡到了现在,中途没有醒来过还是醒来过自己却不记得了?自小宝诞生,我从来没有过一觉睡得超出四个小时的。以前是要起来给她喂奶,一夜数次。后来是要给她盖被子,也是一夜数次。今天简直是破天荒,难道她没有踢过被子?还是踢了我不知道?想到这,心中立马升腾起一股懊悔,摸摸她的手,还好是温温的,不是冰块似的。一颗当妈的心呐!何时才能妥帖地安放?
意识被这懊悔一激,便清醒得不得了了,反而又睡不着了。脑子里一直浮现郝院长今年的第一条【早安新网师】,2021里的一年时间,365天的早安,他写下了近九万字。真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每天的一段简短问候,这一坚持下来竟是这么个惊人的数量。相信每一个热爱写作的人都会有不少思绪喷涌表达欲超强的时刻,但难得是及时用文字去雕刻自己的思想。于是,无数灵感的火花也就跟烟花似的迸射了一瞬间然后消逝了。而这种日复一日的早安问候,不仅要精心酝酿文本内容还要谨慎斟酌遣词造句,就更费心费力了。毫无疑问,能够历经下来且还在继续的人都是妥妥的高手。郝院长必须的是。
简书里,坚持日更的朋友也不在少数,但不可避免地,往往坚持着坚持着就变成了完成任务似的流水记录了。我也曾思忖过要不要加入日更打卡群。在还没等想清楚所以然呢,小宝的到来就直接把我这条心给断了。
今天读完郝院长的早安新网师,心中不禁再次涌起这个念头。不一定非要有什么主题,就是把自己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所产生的感受与思考,做个及时的记录就好。其实我自己很多时候,也会有一些盘旋在脑海的想法与积攒在心里的看法,总因为一时手头有事抽不出空写或觉得把思绪表达出来很费脑细胞就很快止步于想了。我真担心时间一久,习惯成自然,大脑的思考能力会明显减弱,甚至变得以后都不爱思考也说不定。想想还是需要有写的习惯。
C
昨天一位朋友(同事)结婚,我并没有接到她的邀请。因此,看到她的婚礼仪式是在今早的朋友圈。从大家转发的视频以及下面的评论,我大概了解了整个婚礼过程。“原来还可以这么干!”冷不丁地,我脑海里冒出了罗振宇今年跨年演讲的题目来。
从头说起,这位同事不论相貌人品才情在我们单位都是可圈可点的,并且她与同事们的关系也都非常好。只是早过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却依然是单身一人。其中的原因谁也不知,反正这次她结婚,大家似乎比她还开心,好像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众多与她关系更为亲密的几位同事直接组成了她的婚礼智囊团,全程操刀了她的婚礼仪式,获得满堂喝彩,人人满意。这也正是我得出“原来还可以这么干”这一认知的主要原因。
按照以往,搁大多数人身上,结婚、操持婚礼这事绝对是由父母一手包办的,要么请婚庆公司全权负责,要么由酒店提供司仪主持,一对新人只需要按照流程走走过场而已。
而我位同事,自己策划不说,还把所有闺蜜派上场,人人各显其才,人人各尽其能。一个人的婚礼成就了一群密友的高光时刻。
擅长文字的写台词,擅长朗诵的任主持,擅长摄影的制作视频,擅长搞笑的负责暖场与互动,当然,大家全程也是泪眼婆娑感动不已。结婚嘛,自古就没有不流泪的。
这帮朋友呢,明明是参加婚宴,是要吃饭的吧,结果,酒席都散了,还有人酒没喝够,饭没吃饱。为啥?都都在全心全意为她该干啥干啥了。拍摄的人能随时放下手机却不担心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吗?主持的人能不使出浑身气数既让气氛热烈得恰到好处又同时稳住自己情绪不至于泪洒现场吗?以及还有要上台发表祝福的,朗诵诗歌的,谁会有心思顾着饭桌呢?
但,人人都很开心,也很满足。为啥?不仅仅是因为单身多年的大龄女青年终于嫁出去了,更是,在她的婚礼上,大家都成了主角,都成了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人物,不仅露了脸,显了才,也为新娘子撑足了场面。闺蜜情谊自是再添几分。
这不就是罗振宇演讲里的岚图部分吗?让每个人都被看见。原来,还能这么干!任何领域任何事情,只要你肯想肯做就没有什么不能干,就没有什么干不成。我这位同事,也是时代的佼佼者,身边的模范无疑了。为父母省心省力省钱不说,(据她自述她一直让父母挺费心的)还成全了一帮朋友的热忱与深情。皆大欢喜!
D
和一位妈妈聊天,推荐给她一本《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我也是前一阵子无意间在微信读书里发现这本书的,然后略微读了一些。最大收获也是感受就是增加了一份我对儿童的理解。
该书向我们陈述了感统失调的孩子会有哪些表现、原因以及对症训练。我觉得打破自己思维的认知是原来一个孩子感统失调最主要的归因来自于在母体时期、婴儿时期所受到的影响。而在以往我一直以为是这个孩子早期的家庭教育。
生活中,面对一个儿童行为异样,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下判断,贴标签“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固执?”“你咋就坐不住呢?”“你真是丢三落四,没个细致的时候!”家长也一致认为是孩子不乖,个性差,学习态度不好等心理问题。却丝毫不会去追溯与思考孩子的生理方面的源头。
理解与了解了这些之后,我再结合教室的那些孩子的表现,突然就释然了。他们其实也是无辜的,他们在不能主宰自己身体的情况下就被母体给塑造了。而他们的母亲,则是被自己的无知所牵连。
要知道一个生命从在母体子宫内以一个胚芽的形态出现的时候,这个生命就开始接受各种塑造以形成自己诞生后的个性了。并非是从妈妈体内生下来之后才开始生长个性。
推荐该书给这位妈妈阅读也是想让她明白儿子目前各种行为的初始源头。她在边读边与我分享的过程中讲述了儿子出生前的一些事情。(此处省略)
我继而又总结出,一个孩子得以顺利成长最大的保障是要有一位好的母亲。从备孕受孕怀孕要孕育抚养这个孩子期间都要以一种良好的心态、身体、作息来陪伴这个孩子。而不是完全忽视孕期、婴儿期,只关注孩子的学龄期。
而一位好母亲从哪里来?任何一个结了婚的女性都能成为好母亲吗?当然不是。她必须要对生命有所了解与认知。而这份了解与认知从哪里来?自然是学习,自然是接受好的教育。可见,女性的无知有多可怕。
所以说到底,我们的教育只有培养出了更多更优秀的女性,也就是培养出了更多好母亲的继承者,我们的国家才有更多优秀儿童诞生与涌现的可能,更多优秀的国民的出现也才有可能。
都说推动摇篮的手才是推动世界的手,好母亲,好女孩。真是可遇不可求。一个女性的成长不仅关乎其所在的一个家庭,也关乎我们国家的未来啊。
E
今天周末,陪儿子一起复习。马上期末考了,他需要梳理与复习各科知识点。而他复习的方式总是他一个人讲,我听。而且他要求还挺高,要我一字不落地听,全神贯注地听,认认真真地听,有时为了检测我是否达到以上标准,他会提问。我自然总是一脸懵。倒不是因为我走神开小差,而是我真的听不懂。生物地理历史,对我而言,这些学科好像从来没在我生命里出现过。用当下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我上了个假的学,我接受的是假的教育。
诚然,那些学科性的知识没有在我的脑海里留在太多印记。但这并不影响我与儿子的交流,即便总有一天他的知识储备会超越我在任何一个方面。我一直相信,良好的关系是教育的第一步。
时至今日,他仍在我面前是个无话不说的孩子,所有的快乐与不快他都要与我分享,所有的校园点滴他都要讲述给我听。包括复习备考,哪怕我听不懂,不是个好听众,他也愿意在我面前毫无保留。
在一起完成一道英语的阅读理解题时,我和他谈到了一些时下的社会现象,比如人们普遍越来越没有耐心,不能长期专注于一件事事情以及追求短暂刺激。一个七分多钟的抖音都觉得太长,看不下去,而更情愿多选择几个只有两三分钟的视频。
碎片化、影像化阅读真的正在阻碍人们的深度思考,至于是否获取了信息,信息是否有用,还暂且不作讨论。
我想说,人类的感官需求会不会越来越难以满足?人越来越难被刺激,被感动?心灵麻木?(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