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洗碗效应”,形象地揭示了当前干事创业环境中“干多干错、不干不错”的怪象。这一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干部考核评价、容错纠错机制与激励担当作为之间的深层矛盾。要真正破解“洗碗效应”,让干部愿干事、敢干事、干成事,关键在于坚持“三个区分开来”,精准容错纠错,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与保障体系,切实打消干部后顾之忧。
一、“洗碗效应”的本质是风险与责任的不对等
“洗碗效应”之所以存在,根本原因在于风险与责任的不对等。当前,一些地方对干部的要求日益严格,问责追责力度不断加大,但相应的容错纠错机制却未能同步完善,导致干部在干事创业中面临“干多错多、不干不错”的困境。这种风险与责任的不对等,使得部分干部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严重挫伤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是破解“洗碗效应”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强化责任约束的同时鼓励创新、宽容失误,明确提出“三个区分开来”: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这“三个区分开来”为精准容错纠错提供了根本遵循,是破解“洗碗效应”的核心所在。
三、精准容错纠错的关键在于细化标准与规范程序
要真正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必须进一步细化容错纠错的标准,规范操作程序。一方面,要明确容错的具体情形,对哪些错误可以容、哪些错误不能容,制定清晰、可操作的清单,避免容错机制成为“纸老虎”。另一方面,要规范容错的程序,确保容错过程公开透明、客观公正,防止容错机制被滥用或误用,真正让干部感受到组织的信任与保护。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与保障体系
破解“洗碗效应”,还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与保障体系。一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突出实绩导向,让真正干事创业的干部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奖励。二是健全干部权益保障机制,对因干事创业而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干部,及时给予澄清正名,消除负面影响。三是强化组织关怀,建立干部心理疏导和减压机制,帮助干部缓解干事创业中的压力和焦虑。
五、营造宽容失误、鼓励担当的社会氛围
破解“洗碗效应”,不仅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社会氛围的支持。要加大对“三个区分开来”和容错纠错政策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充分理解和支持干部干事创业中的探索与失误,形成宽容失误、鼓励担当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要加强对干部的正面典型宣传,树立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榜样,激励更多干部投身到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去。
总之,破解“洗碗效应”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坚持“三个区分开来”,精准容错纠错,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与保障体系,切实打消干部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让干事创业成为干部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