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在民警的调解下,他兄弟二人做到了和解,但作为条件的是:二舅归还大舅事先给二老准备的棺材板(三、五根圆木)。
迫于邻里说三道四,大舅将刚动完手术的姥爷接到了自己家,安置在院内的一间柴房里面,仅此而已。姥爷渐渐能走动了,耐不住寂寞,隔三岔五就往小儿子那儿跑,而大舅两口子视若不见。姥爷就在郁郁寡欢中硬撑了两个月,不久于人世了。
姥爷去世后,大舅又厚着脸皮让二舅去招呼乡邻参加姥爷葬礼,将乡邻送的份子钱全都收入囊中,而在这个礼尚往来的社会里 ,大舅收别人多少钱全得由二舅给别人偿还 。
自姥爷去世后,大舅、二舅之间倒也相安无事,但是二人之间仿佛已经有了一道无形的墙。只是姥姥的身体每况俞下,两年过后已不能下地走动了。大舅似乎对以前二人的约定耿耿于怀,很少去看望姥姥。
看着二舅和二舅妈又要忙乎农活,又要照顾姥姥,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和姨妈一商量就把姥姥接到了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悉心照料。
时间一晃,姥姥在我们身边陆续呆了将近十多年,其间一直住在姨妈开的养老院里。大舅、二舅也是在每年春节过来探望一下姥姥 。二舅还将姥姥的退休工资交给了姨妈。
就在前年冬天,姥姥也不幸离世了,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姥姥走后,二舅为姥姥操持了隆重的葬礼。也欠下不少外债,好在二舅在当地人缘极好,就连翻过年种地的前期投入都是借来的。
次年,大舅的姑娘出嫁的时候,大舅为了省钱,决定在自己居住的城市里侍客(大舅女婿家在北京)。居然恬不知耻地请求二舅的儿子去飞机场接远飞归来的女儿、女婿。大舅妈还挨个给亲戚打电话,告知亲戚们女儿要结婚了,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她打的啥算盘。
母亲也接到了电话,只是气不过大舅过去的所作所为,委惋地拒绝了舅妈的请托。
也许正应了那句老话:“举头三尺有神明” ,大舅女儿的侍客宴过得冷冷清清,自然也缺少了亲戚的捧场与祝福。
戏剧性的是才过了几个月,二舅的儿子也要结婚了。这一次不等舅妈招呼,亲戚们都送上了温馨地祝福、早早准备参加二舅儿子的婚礼。
就在二舅的儿子准备张罗婚事前夕,大舅却珊珊来迟,索要二舅为给儿子买房子向他借的钱。
母亲还从不宽裕的家中拿出了7千块钱的份子钱。二舅儿子的婚礼,亲戚们全去了,包括与二舅有过罅隙的大舅一家。那场婚礼的场面可谓宏大,上下两层的酒店被坐得满满当当,光礼金就收了六万多。只不过,当酒席吃到一半的时候,母亲故意招呼几个姐妹拜见几个未曾谋面的长辈,只留下大舅和大舅妈尴尬地坐在桌子一角:走也不是,坐也不是。
我想当时酒席的热闹程度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极大的讽刺――算计了大半辈子,最终落了个众判亲离,形单影只的下场。人算不如天算呀!
自打姥姥去世几年后,母亲很少去娘家走动了。只是时不时会跟二舅打电话相互问候一下。
就在前几天,二舅来电话说想给姥爷、姥姥立个墓碑(当地农村很流行这种作给活人看的举动,认为这能证明晚辈孝与不孝),母亲一帮子姊妹又聚到了二舅家。
这一次大舅两口子一块从城里赶到了二舅家 ,只不过大舅此时已没有了往日的傲慢无礼与盛气凌人。取而代之的是面色晦暗、神情憔悴;不知是因为不屑还是因为记恨,大舅基本上不会主动与姊妹们打招呼。
立碑仪式结束后,看到二舅家生活条件不怎么好,又刚刚给儿子操办完婚事。作为老大的母亲就在一众姐妹面前提出大家分摊此次立碑费用,而二舅仍旧打肿脸充胖子执意自己出钱,大舅只是问二舅索要了二舅的微信,说回城后给二舅发红包。说完领着老婆旁若无人般离开了二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