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01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这句话来自第13章《触发》。
乐华的父亲枚叔到四川某所学校任职,在路上给乐华写了信。信中告知乐华不能死读书,要从书中感悟道理。而作文的材料,并非只在书中,生活中也比比皆是。读书、作文关键在于触发。
所谓触发,简单地说就是从书中、生活中看到某事,从而联想到其他事务。读书、生活中有所感触,及时记录下来,这些偶发的感触是自己的独特感受,作文也就有了“新味”。
越来越喜欢读电子书,别于携带、存储、便于阅读且不做作,可以划线、写想法,还可以随时分享,和其他书友交流想法。
凡事还是要自己感悟,“躬行”之后方能“绝知”。人云亦云无法入心,自然无法记忆。想来,过去的自己还是思索过少,触发太稀。
感悟02
日光从树叶小空隙中射下,各人的衣服上与手中所执的纸片上荡动着碎小的涡影。
这句话来自第14章《书声》。
假期,乐华的老师王仰之先生寄住在寺庙,乐华和另外4个相好的同学去看王先生。王先生正在抑扬顿挫地读书。看到孩子们很好奇,王先生为他们讲解了朗读的高低、强弱、急缓,并且教他们5人如何朗读文章。之后,5个孩子坐在寺庙的树荫下朗读。
以上这句是一句环境描写,也就是枚叔说的“印象的描写”。看完这句,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副幅画面:5个孩子坐在树下读书,声音时高时低,时缓时急,树叶在风的吹拂下轻轻舞蹈,调皮的阳光就钻过树叶的间隙,跃到了孩子们的身上。似乎想要近距离倾听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感受那一股股投入的气息。
感悟03
“我近来留心听名伶唱片的对白与茶馆里说书先生的说书,他们常会给我读法研究上很好的帮助。读法可研究的方面很多,我今天所说的不过大纲中的大纲罢了。”王先生到了寺门口,含笑对向他鞠躬告别的五个学生说。
这句话来自第14章《书声》的最后一段。王仰之先生和孩子们分享,他是如何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关于读法的知识储备。
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的源泉,寺中和尚的诵读声,名伶唱片,茶馆评书,只要留心,都能成为学习内容,写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