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看了《原子习惯》的第二章,这一章主要讲的是怎么改变你的坏习惯。作者提出,改变习惯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改变结果。简单来说,就是你设定一个目标,然后做出行动来改变现状,最终达到目标。比如,你定了一个减肥目标,减掉多少斤,通过改变饮食和运动,你达到了这个斤数。
第二层是改变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和我们昨天聊到的“体系”很像,也可以理解为改变你的认知。就是你为了达到某个目标,需要针对性地去做些什么,以及怎么去实现这个目标,这就是改变过程的层次。
第三层,也是最深的一层,是改变你的身份。这个层次关乎你的信仰,或者说是世界观。它不是单一地以结果为导向的改变,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你自己,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三个层次,对应着不同的改变深度。基于结果的改变比较表浅;改变过程要深入一些;而改变身份,则是从最本质、最底层的原理上去理解,我们是真的需要做出改变,而不是为了某个短期目标而改变。
书里举了一个戒烟的例子,很有启发。有两个人都在戒烟。当有人给A递烟时,A会说:“不用了,谢谢,我正在戒烟。” 这听起来很合理,但潜台词是,他仍然认为自己是个吸烟的人,只是在努力戒掉。而当有人给B递烟时,B会说:“不,谢谢,我不抽烟了。” 这个回答表明B的身份已经转变了,他不再认为自己是吸烟者。相比之下,B戒烟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得多,因为他从心底里认可了“不吸烟”这个新身份。
所以,我们改变习惯,要从最本质的身份层面入手。如果我们不是以身份为出发点,很多时候做事只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目的达到了,可能就又回到了老样子,因为旧的身份认同还在,不觉得自己是“那种人”。行为与身份不符,是不会持久的。
当然,身份认同也有两面性。有利的一面是,一旦你认同了某个身份,比如你认为自己是个音乐家,你就会持续地朝这个方向努力,甚至可能成为顶尖人物。但弊端是,当你认同了一个身份,比如“我是音乐家”,你可能就会排斥另一个身份,比如“我不会飞行”,“我方向感不好”。过于执着于单一身份也不好。我们可以在不同场合拥有不同的身份面向,而不是把自己框死。
书里也提到,你每次写几页字,你就在扮演作家的身份;每次练习小提琴,你就在扮演音乐家的身份;每次开始训练,你就在扮演运动员的身份;每次鼓励员工,你就在扮演领导者的身份。要从身份的本质出发,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一个任务,比如练习一首歌。如果你不认为自己是音乐家,可能一辈子也学不好。但如果你从心底认为自己未来要成为一个音乐家,你的出发点就会不一样,学习效率可能会更高。
身份认同,其实是给自己的一种终极鼓励。你会越来越信任自己,越来越觉得自己“行”。反之,不认同自己的身份,就会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所以,改变习惯最有效的方式,是从身份上去改变,而不是仅仅从结果或过程中去改变。身份是最底层的认可。有了身份认同,你为改变习惯所做的努力,就会觉得非常合理。
今天学到的一个关键点就是,为什么有些事情你坚持不下去,觉得很累?很可能就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比如,你觉得运动太累,不想运动,可能是因为你内心不认为自己是“需要运动的人”或者“运动员”。但如果你从心底觉得“我就是需要运动的人”,那么运动可能就不会那么累了。写作也是一样,如果你一开始就觉得自己写作不行,那你可能永远也写不好。但如果你从心底相信自己可以写作,你就会主动去学习技巧,提升自己,慢慢地,你就会觉得自己像个作家了。
当然,没有人一上来就是专家,都是从小白开始的。关键在于,从身份上来改变习惯。认同了自己的身份,相应的习惯就会变得自然而然,而不是觉得与自己格格不入,做起来自然就不会那么费劲。身份就像给自己打了一个标签,这个标签会合理化你的行为习惯,让你更容易坚持下去。
至于如何实践,我现在其实就在实践。比如,我前几天看到一个方法,说每天看书,然后把理解的内容输出出来,再自问自答几个问题,坚持下来会有很大收益。我现在就在做这件事,也算是一种实践吧。
总的来说,要改变行为,最重要的就是一个身份认同的概念。与身份不相符的行为,注定不会持久。你可能偶尔去一两次健身房没问题,但要长期坚持,你内心需要认同自己是一个“健身达人”或“注重健康的人”。真正能彻底改变你行为的,是身份的改变。我们的目标不应仅仅是读完一本书,而应是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热爱阅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