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老师:陈然兴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里尔克的名作《豹》,来谈谈如何学习写作现代诗。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的作者里尔克。
赖内·玛利亚·里尔克,奥地利人。出生于1875年,是整个20世纪德语诗坛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里尔克的创作生涯可分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诗歌以浪漫主义的抒情风格为主,个人风格并不明显,一般认为《图像集》是里尔克从早期向中期转变的重要作品,其中包括《秋日》这样的抒情诗。其中的诗句,大家恐怕都耳熟能详。
所以现在没有房屋,再也建造不成
所以现在单身一人,将长久孤苦伶仃
将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将在林荫小道上心神不定
徘徊不已,眼见落叶飘零
诗中的主观抒情意味非常浓厚,真正代表里尔克诗歌成熟的是《新诗集》和《新诗集续编》。在其中里尔克把“物诗”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创造出了《豹》《罗马的喷泉》《旋转木马》《远古阿波罗裸躯残雕》《黑猫》《火烈鸟》等一系列精品力作,让里尔克一举成名。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豹》,就是《新诗集》中最先写出的一首诗,被认为是里尔克诗歌成熟的标志性作品。里尔克后期诗歌则较多哲理冥思的色彩。思想更加深刻,然而诗句也较晦涩难懂。代表作有《杜伊诺哀歌》《至俄耳甫斯十四行》,另外里尔克还有一本诗论《给青年诗人的信》,对中国诗坛影响很大。
里尔克的物诗理念从何而来?这样从里尔克与雕刻家罗丹的交往说起。1900年,26岁的里尔克结识了,一位年轻的女雕塑家克拉拉·韦斯特霍芙。这位克拉拉小姐曾在巴黎学艺,做过罗丹的助手,次年两人成婚。里尔克一直以为杂志写作艺术评论维持生计,两人在生活上遭遇了不小的经济难题。就在这时,一位艺术批评家理查德·米特尔教授,找到里尔克请他写作一本论罗丹雕刻艺术的书。
通过妻子,里尔克对罗丹早已仰慕已久,为了收集到第一手的资料以完成这本书,里尔克在1902年8月来到巴黎,经历了半年时间与罗丹接触。当时里尔克27岁,罗丹62岁。在与伟大的雕刻艺术家罗丹的接触中,里尔克接受了两种对他的整个人生来讲产生重要影响的理念。
一个是艺术作为工作的理念,一个是艺术家必须观察自然的理念。第一次见面后的第十天,里尔克给罗丹写信,信中说:
我来到您这里,不仅为了学习,也为了向您请教:如何生活?你已经回答我:工作。
自己曾经努力去写诗,但是,由于对诗歌的过分热爱,以至于自己的写作“变成一种庄严的事情,一种节日,被罕有的灵感所束缚。有时几个星期无所事事,带着无限愁苦,等待创作时刻的来临。
在经历了与罗丹的接触之后,里尔克说现在,我知道这,也就是工作,是唯一留住灵感的办法。这是我的生命和希望的大新生,是您赐给我的。
在与罗丹的接触中,这位老艺术家的工作狂式的创作热情,深深感染了里尔克。使他认识到自己过去的依赖灵感写作的生活是大错特错的。文学是一种精神劳动的产物,而不是灵感的产物,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个写作者都有启发。
灵感是什么?艺术家列兵,有句名言说的好:“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这是里尔克从罗丹那里学到的第一种经验。第2种经验就是观察。在1902年初,里尔克未到巴黎时就曾给罗丹写过一封信,罗丹在回信里要里尔克“坚持不懈,永远在自然面前工作,有时可以凭记忆回想自然,但永远不要虚构”。
这里的自然就是指实际存在的事物,这可以看作是罗丹对里尔克的第一次指导。在与罗丹的交往中,罗丹跟里尔克谈的最多的就是,通过观察来捕捉物和物的生命,这对里尔克影响巨大。永远在自然面前工作不要虚构,也成为了里尔克物诗理念的核心。
可以说整个《新诗集》就是罗丹跟随自然,理论的直接结果,是视觉美术原则应用于诗歌的产物,它的核心在于从日常认知中拯救物的客体命运,让人的生命与物的生命建立隐秘的通感关系。后来在《马尔特·劳利得·布里格随笔》里,里尔克对自己的物诗理念进行了这样阐述。
诗并不像大众所想象,徒是情感(这是我们很早就有了的),二是经验。但要写一句诗,我们得要观察过许多城许多人许多物,得要认识走兽,都要感到鸟儿怎样飞翔和知道小花儿清晨舒展底姿势。得要能够回忆许多远路和僻静,意外的邂逅,……可是单有记忆犹未足,还要能够忘记他们,当他们太拥挤的时候;还要有很大的忍耐去期待他们回来。因为回忆本身还不是这个,必要等到它们变成我们底血液,眼色和姿势了,等到它们没有了名字,并且不能别于我们自己了,那么,然后可以希望在极难得的顷刻,在它们当中伸出一句诗底头一个字来。
这段话有这么三层意思:一 诗是经验的表达,而不是情感的表达。这就是说在里尔克看来,诗不仅仅是主观情感的抒发,而是对人的生活经验的客观描述。
二 获取经验的方式是直观,里尔克认为要想获得有关生活的经验,就必须对事物加以直观,这种直观首先要求观看者去除偏见。像冯至解释的那样,他指里尔克开始观看:一件件的事物在他周围,都像刚从上帝手里做成;他呢,赤裸裸地脱去文化的衣裳,用原始的眼睛来观看。其次要求观看者要仔细,要感到鸟儿怎样飞翔和知道小花清晨舒展底姿势。最后要深入,要达到物我唯一的境界,让他们变成我们底血液、眼色和姿势,与对象的生命发生同情共振。
三 里尔克的 物诗 是要通过发现物的生命,来为人的生存寻找依据。它的精髓在于从日常认知中拯救物的客体命运,从而把人自身的生存状态置于澄明敞亮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