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杞人忧天”,被嘲笑挖苦了两千多年。人们觉得“杞国无事忧天倾”(李白《梁甫吟》),患得患失滑稽可笑,其实并不了解其中的事实真相。
“杞人忧天”出自战国.列御寇《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很多学者认为,这部书的作者不是战国列御寇,而是晋代人根据传说故事编写的。编写者对“杞人忧天”的真相并不了解,或者片面截取了故事的部分内容,误导了后人对“杞人忧天”的理解。其实“杞人忧天”真相令人震惊,“杞人忧天”意义重大!
史料记载:鲁庄公七年,即公元前687年,鲁国东北方向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陨石撞击地球事件!
最早记录这一事件的是孔子《春秋》:“夏四月辛卯,昔(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左传》对这场陨石撞击事件进一步注释:“陨星如雨,与雨偕也”。《公羊传》、《谷梁传》也都对这场陨石雨作了记述。而从《列子》记载杞国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来看,当时很可能由于大型陨石撞击,引发地面塌陷、地震现象。
史学家考征,杞国的封地最早位于今日河南省的杞县,此后几度迁徙。春秋时期迁到今日山东境内。这次陨石撞击事件,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大致就在当时的杞国国境内。
陨石撞击事件,让杞国人领教了“天塌下来”的厉害。他们开始对“天”有了更深的思考。“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恰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忧患意识! 两千多年前,受消息传播方式局限,一些奇异的天灾,慢慢变成了传说,传奇。那些没有经历“天塌下来”的人们,怎么会理解杞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的心情呢?
由此看来“杞人忧天”不仅不应被吃瓜群众围观、嘲笑,而更应当受到尊敬。这些“忧天”的杞国人,恰恰是居安思危的智者,是提醒人们未雨绸缪、警钟长鸣的先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士仁人。
杨振宁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就中国的文化土壤和教育方式而言,中国不可能产生像马斯克和费曼(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这样的人。像这样的人,在中国会被视为疯子。
正如今天的马斯克,本来活的好好的,他竟然想把地球人移民火星。历史上“忧天”的杞国人,很有马斯克的思维方式,他们观察星空,思考宇宙,结果被学术界教育界扣上了“杞人忧天”,“庸人自扰”帽子,并被当成反面教材,讽刺挖苦了两千多年,至今没有还其本来面目。 这不应不引起我们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