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原文:
祖师把自心(自性)分为体、相、用。体相用三者最后就是一体,就是一个。但为什么又要分成三部分呢?就是为了让大家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体,我们的五官肉身是本来面目的相,我们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是本来面目的用。
这个道理就如同俗语所说的“欲见风,看落叶”。风是看不见的,但是通过树枝的摇摆、树叶的飘落、身体的感受,我们就能看到风,感受到风的大小。
而我们的本来面目则通过我们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展露无遗。
人真的很可怜,自己在说话,却听不到自己在说,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就像弹琴一样,什么时候听到自己在弹了,你弹琴才上了路。
做任何事情要想达到最高境界,都必须跳出来看自己在做。但第一阶段必须与所做的事情融为一体,这时候你看不到自己在弹、在唱、在做,到最后才能跳出来看自己在弹、在唱、在做。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与琴不能融为一体,人是人,琴是琴;第二阶段,人琴合一;第三阶段,人琴分离。
一个修行人必须达到在做任何事情时,人与事随时都能分离,也随时都能合一。倘若不能分离,就是被事所转;倘若不能合一,就不能物我两忘;倘若这两步都达不到,你就无法达到最高境界。
一个人若真的处于状态中,就如同手机一样,可以随时把信息发出去,也可以随时接收到外界的信息。
我们人就像一部精密度高的信息收发器,既可以收,也可以发,收发自如。
收发的前提是这部仪器必须非常善良、精细、精准,不受环境影响,不需要依赖环境。
当然,不能收发自如,需要依赖环境,也是修行的一个过程,在某个阶段是需要依赖环境的。
感悟:
万行法师在这篇文章中讲到了修行的三个阶段,就是以人与琴的关系为例的三个阶段,即人与琴不能融为一体、人琴合一、人琴分离。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大家对此可能耳熟能详了,其实谈的也是修行的三个阶段。
在修行的初级阶段,看到的是事物的表象,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随着修行境界的深入,身心物合一,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当修行的境界进一步深入,身心从物中跳出来,看清事物的本质,所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当一个修行者,能够随时做到与物合一、与物分离,也就是做到随时入世,随时出世,那个境界就很高了。
处于这样境界中的修行者,相当于是一个高度灵敏的传感器,能随时发送信息出去,也能随时接收信息进来。
无论是接收信息,还是发送信息,他的心都不会受到干扰,如如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