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文质老师《父母的关键认知》一书第二章第三节“用健康的方式培养正常的人”中,张老师讲了一个朋友的例子。他的孩子因为小时候用药不当,孩子听了严重受损,可是最初孩子的父母并不知道孩子的真实状况,一直到三岁后经过检查才发现孩子基本没有听力。在这种情况下,那位朋友一边给孩子进行物理治疗,一边在回家时天天教孩子叫爸爸。那位朋友说他教了孩子三万多次,奇迹就这样发生了。有一天他的孩子真的会教爸爸了。每次那位朋友提起这件事情时,都禁不住热泪盈眶。现在他的孩子已经在德国完成了研究生的课程回到国内。
这个故事真的很触动我,我特别佩服那位爸爸对孩子的耐心和执着的付出。就像张文质老师在书中说的那样,对于这位孩子的奇迹,我们可能觉得意想不到结果会是那样让人欣慰和激动。张老师说所有的意想不到都包含着父母意想不到的努力。如果父母放弃、绝望了,可想而知结果会是如何的不同。
在这位朋友的经历中张老师强调的是:无论你的孩子是否一切正常,是否有各种各样的不足与缺点,你需要做的不是对孩子进行指责,而是自己能为他做什么、能尽什么样的责任,用自己的努力去成全孩子更好的未来。
“用自己的努力去成全孩子更好的未来”每个对孩子有各种期待的父母,我们在期待孩子未来的结果时,是否有竭尽全力、竭尽所能、不遗余力地努力过去成全孩子的未来呢?而且这种努力是张老师所说的那种健康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打压、批评、指责等方式去鸡娃呢?
孩子的未来是未知的,孩子的潜能也是未知的,在如今人工智能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如果我们不陪伴孩子找到独属于自己的热爱和特质,那么我们很多人都很可能会被这个飞速运转的时代列车抛弃了。
我曾经有个学生,他上学的时候数学比较弱。教他的数学老师很有耐心,每次讲完课上的内容都会根据学生的反馈来个别辅导,那位同学每次都在老师单独的辅导范围内。很长一段时间,尽管老师在尽最大的努力想要他跟上正常的授课进度,但是那位同学总是表现得不尽人意。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后来有一天数学老师高兴地跟我说就在他感觉到心灰意冷、都想要放弃的时候,那位同学忽然“开窍”了,经过几次这样的体验,他的数学开始入门了,一点点赶上了正常进度。
这位学生的学习经历一直让我特别好奇,是什么让他忽然开悟,踏入了抽象的数学世界的大门呢?虽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没有找到答案,但是我却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尝试,开启未知世界的大门是一定可以有一天打开的。
作为语言科目的教师,我在教学生音标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体验。音标单独读的时候,基本很多学生都能很快掌握,但是一旦进入到根据单词的音标来拼读的时候,很多孩子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还有的孩子根本读不出来。这时候着急是没有用的,领着孩子一遍遍地尝试,一遍遍地拼读,一遍遍地重复,一遍遍地巩固,一遍遍地识别,一遍遍地对比,只要不放弃,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就会自己正确读出单词了。
任何一颗种子的生长都是需要时间的,虽然时间的长短不同,但是时间真的会给出我们最好的答案,只要我们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