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一:感受的根源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这个观点对我有启发,当我们听到他人对我们的工作不满意时,我们感到很委屈,我们认为工作已经尽心尽力了,为什么还评价不高?我们会检查自己的行为,并产生自责,认为自己很无能,接着回到家里对家人撒气,让家人无缘无故的受到责备。是别人的批评导致我们生气、自责吗?
关键词二:愿望
如果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反应。我们与人沟通时,有时会“话到嘴边说半句”,有时也会用“很好”、“很差”来表达我们的感受。我们要把感受和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就像我在前四章的体会中谈到的,我们说话时可以再啰嗦一些,具体一些,避免贴标签,要把感受和需要表达出来。
好文节选:
①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
②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③非baoli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一种要素是否被当作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今日感悟:
当别人批评、抱怨时,我们要用心体会他的“话里有话”,去考虑他的需要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表达,表达了哪一类需要,避免被他表面的词语带偏轨道,从而做出双方都满意的表达方式。如果我们成了生活的主人,我们乐于助人,我们就能乐观地面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不是生活难题,它不会给我们带来烦恼和忧虑,只会为我们的人生添加更多的体验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