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命运藏在他的认知里,一个人的眼界是有限的,一个人也无法与外界隔绝而独自生活,活在世上必然要与人产生联系,我们应该打开格局,随时关注外界的消息,多与人交流。这就和读书是一个道理,在书的世界里,我们就好像在经历别人的故事,收获自己的知识。
祥子十八岁时便跑到城里打拼,因为所受教育不多,他只能靠卖力气来挣钱。经过一番思量与比较,他觉得拉车比别的行业多一些变化与机会。他的愿望是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他不吃烟,不喝酒,不赌钱,没有任何嗜好,没有家庭的累赘,他坚信自己只要肯咬牙努力就没有办不成了事。
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终于买上了新车。他干活也越来越起劲,从此他只顾低头拉车,两耳不闻窗外事,外面的谣言他不往心里去,他不大关心战争怎样的毁坏田地,也不大注意春雨的有无。直到最后危险已悄悄向他靠近,他却还无法察觉,为了两块钱而上路拉车,最后连人带车一起被士兵抓了去。
认知决定选择,选择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命运。一个人的认知能力越低,他的选择性就越小,一味固执己见,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新的观念,沉迷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愿意走出,人的观念和思维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祥子想要买车,刘四爷说愿意借他算一分利,他不愿意尝试,觉得现钱攥在手里才踏实;高妈劝他把钱存银行,可以生利息,弄个折子,随时方便存取用,可祥子死脑筋,他觉得沉甸甸的银子放进去在纸上打个印子肯定是骗局;最后他的钱被尾随曹家的孙侦探抢走,到了走投无路的结局。一个人可以成就自己也可以毁灭自己,祥子用勤奋,老实,坚持赢得了车夫的好可碑,因为人生的起落,他变的懒惰,颓废,不再喜欢拉车。他变成了那种越不肯努力便越自怜的人,越往前走他却越迷失自己,他找不回原来那个无牵无挂,纯洁要强,处处努力的祥子。一个人光有埋头的勤奋是远远不够的,要往前走,也要抬头看路,眼光放长远,一个人的眼界是有限的,但可以通过与人交流,关注外界的变化来增加自己的认知层次,对自己有所认知,才能找到方向弥补自己的不足,对世界有所认知,紧跟时代的变化,才能顺应时局抓住机遇。而不是沉迷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观望外面的风吹草动,这样只会把自己困在狭小的思维牢笼里。